第三十八回 辭天官遨遊塵世 成偉業永垂英名
鍾馗在上界當了靖安霹靂帝君,這頭銜之高,可與太白金星之類的老神仙平起平坐,不過其職責,主要是天天腰間掛著閻王封賜的那把青鋒斬妖劍,率領三千神兵守衛靈霄殿。
在天堂生活,而且還這樣“位高權重”,固然是吃得精美,穿得風光,住得舒適,但鍾馗卻感到無聊透頂,日子難挨,心境煩躁,一日比一日惡劣。他時時摸摩這把斬妖劍,暗自心中感歎:這裏到處是天神,根本無妖可斬,掛了此劍何用?還有兩個問題最叫鍾馗百思不得其解,怎麼想也無法想得明白的,一個是,天人地三界,天庭高高在上,管理著人間、地府,宇廟中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侵犯它,然而這天庭卻不知為何要擁有如此龐大的軍隊,滿眼都是穿盔甲,執兵刃的天兵神將,到處巡邏,似乎隨時要爆發戰爭。簡直令人莫名其妙。另一個是,那位至高無上的天帝,閻王稱他“宇廟主宰無上至尊昊天聖君玉皇大帝”,人間給他的牌位上麵寫的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可謂法力無邊,統治一切,心理上卻像患了恐懼症,親自封自己為靖安霹靂帝君,統率三千上界精銳部隊,守衛他辦公和居住的靈霄殿,似乎隨時要擊敗來敵,以保證安全和安寧。真是越想越覺得荒謬倫絕。
鍾馗就這樣悶悶不樂地在上界過了兩個月的天堂生活,最終實在是覺得忍無可忍,認定自己應該返回陽世去斬鬼滅妖,為民除害,才是正途,留在這裏好食好住好無聊,簡直是慢性自殺。於是就把自己帶上來的東西打了一個包,天庭裏的東西一件不要,然後修書一封,詳細寫下自己的疑慮與想法,向玉帝陳明辭職理由,本想親上靈霄殿上呈,心想玉帝肯定不批準,豈不麻煩?就把信壓在書桌上,趁太陽剛下山,黃昏時大家都忙著去吃飯之際,提了青鋒劍,挽了包袱,大步走出南天門,下凡而去。當時南天門有兩個神兵把守,照理他倆應查查鍾馗有無靈霄殿發的令牌才可放行,但見這位最高司令、霹靂帝君一副怒氣衝衝的霹靂模樣,便也不敢上前問了,反而恭恭敬敬地放下飯碗,向鍾馗敬禮。
鍾馗就這樣回到凡間。
照上界的規矩,像鍾馗這樣未經批準便棄了天官,私自返回凡間的,是要捉拿回來問罪的。但玉帝始終沒有派天兵天將下凡間搜尋鍾馗。據說是他與太白金星眾仙卿看了鍾馗留下的書信後,大家都一時說不出話來,心中起了某種震撼,似乎悟出了點什麼東西。這件事以後就沒人再提起,結果便不了了之。
鍾馗返回塵世後,發現很多地方建有“鍾馗廟”,才猛然醒起自己在天堂過了兩個月,人間已是六十年。自己上天時,是貞觀十一年,而現在已是大唐武則天神功元年了。不過,鍾馗很少在這些祭祀自己的廟宇裏居住,因為他實在沒有時間安享如此清福。他仍是手提青鋒斬妖劍,在神州大地上到處斬鬼除怪。由於三界君王都沒說要奪回他的封爵,因而他仍是驅邪斬祟大將軍、鎮魔降怪大元帥、捉鬼平妖大都督,而且現在還加上一個更能嚇鬼的頭銜,那就是“靖安霹靂帝君”,足令陽間妖孽聞風喪膽,四散躲藏。
鍾馗遇鬼則斬,見怪便捉,若沒有發現魑魅鬼情,他便成了個四處浪遊的隱士,遨遊名山大川、湖泊清泉、石林土林。神州著名的山脈如天山、昆侖山、秦嶺、長白山、武夷山、橫斷山,著名的山嶽如三山五嶽、黃山、廬山、嶗山、丹霞山、峨嵋山、雁蕩山,著名的河川如黃河、長江、珠江、淮河、漓江,著名的湖泊如昆明湖(滇池)、洱海、鏡泊湖、五大連池、天池、草海、太湖、羅布泊、洞庭湖、洪澤湖、星湖、西湖,以及路南石林、興文石林、美女峰石林、習水石林、元謀土林,巴縣三峽、嘉陵江三峽、大寧河三峽、岷江三峽、北江三峽、西江三峽、湟川三峽、淮河三峽、沅陽河三峽,黃果樹瀑布、壺口瀑布、重安江瀑布,天下第幾第幾泉等等大自然名勝,都留下了鍾馗的足跡。據說直到今天,他仍是如此。
鍾馗四處浪遊,一方麵是不想跟天庭發生直接的衝突,他知道自己不辭而別,定必會引起玉帝與眾神的不快,觸犯了天條,天庭很可能會調遣兵馬下凡間捉他,自己居無定所,可以大大減少麻煩。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是他的性格使然。寄情山水,從中找尋慰藉,這是不願仕途或仕途失意的中國文化人的一個悠久傳統。從屈原開始直至近代,史不絕書。鍾馗正是繼承了這個傳統。他尤其喜歡讀魏晉著名隱士集團“竹林七賢”的文章,喜歡欣賞閑逸的山水畫,有時幾至廢寢忘餐,此中可見其稟性。
據說有一次,鍾馗變成一個上京考試的士子,閑逛洛陽。一個老伯看出他是個“異人”,懇請他為自己的廳堂題一個匾。鍾馗推辭不過,便大筆一揮:“融和閑逸”,字勢雄強而飄逸,予人龍飛鳳舞之感而又力道入木三分。字未寫完,已是舉座皆驚。求他題字的人立即圍得裏三層外三層。鍾馗也一時高興,隨手揮灑,寫的盡是“虛靜恬淡”、“心齋清明”、“大道逍遙”、“應之自然”、“法天貴真”、“物我兩忘”、“獨無空心”、“莊道禪理”、“澄懷觀道”、“達莊通禪”、“江上清風山間明月”、“天地並生萬物為一”、“山靜穀深自然之道”、“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之類的語句,結果一直寫到子夜時分,仍是脫不得身,隻好化了一陣清風而去。這件事震動了整個洛陽城,為後代留下了非常豐富有趣的傳說。
鍾馗“逃脫”出來後,便徑直去洛陽城隍廟,打算在那兒歇息。廟中空無一人,供桌上卻攤著一篇妙文,墨跡未幹,寫的是山水畫與隱士的生活:
樵子負薪於危峰,漁夫橫舟於野渡。臨津流以策蹇,憩古道以停車。宿客朝餐旅店,行人暮入關城。幅巾杖策於河梁,被褐擁鞍於棧道。賈客江頭夜泊,詩人湖畔春行。樓頭柳揚,陌上花飛。散騎秋原,荷鋤芝嶺。高山幽居,必愛林巒之隱秀;農夫草舍,常依壟畝以棲遲。攤書水檻,須知五月江寒;重釣沙礬,想見一川風靜。寒潭曬網,曲徑攜琴;放鶴空山,牧牛盤穀。尋泉聲而躡足,戀鬆色以支頤;濯足清流之中,行吟絕壁之下。登高而遠望,臨流以送歸。臥看滄江,醉題紅葉。鬆根共酒,洞口觀棋。凡丹井而逢羽容,望浮圖而知高僧。看瀑觀雲,偶成獨立。尋幽訪友,時見兩人。
鍾馗看完,情不自禁一拍案桌:“好文章!妙哉!妙哉!”話音剛落,門口傳來一句:“大帥光臨,未能遠迎,請恕罪!”回頭一看,一個城隍神正與一個土地公走進廟來。鍾馗看這兩類神靈看得多了,一望而知。
鍾馗連忙拱手還禮:“在下鍾馗,現在也不是什麼大帥了。不速之客,多有打擾。”
“哪裏哪裏!”城隍神忙不迭的叫,“大帥斬鬼除怪,為民造福,威名遠播,誰個不知!光臨小廟,真是小神莫大的榮光!大帥請坐!請坐!”
三人又寒喧幾句。老土地突然問:“小神素聞大帥的英名。四處斬鬼,妖孽喪膽。請恕小神直言,大帥的容貌果然如傳聞所說,足以嚇鬼;同時又據傳聞,大帥甚有隱者之風,小神原不相信,因為威名如此顯赫而又是隱士者,實難想象。但見剛才大帥讀此文而大為讚賞,可見大帥確得隱者之三昧。如此不相協調之事同時體現在大帥身上,小神百思莫解,冒昧請教大帥,何以能殺鬼斬妖如麻,又能保持隱士的心境?”說完,離座拱手,作了一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