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節剛過,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即“非典”)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我平生第一次感覺到,沒有朋友拜訪我,我也不敢冒昧拜訪別人的春節實在不大好過。為了寫《煙品廣告的奧秘》一書,我幾乎天天都在閱讀或查閱有關煙草的書,在看得我腦袋快要冒煙時我索性換了一本名叫《綠茶》(金仁順著,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的小說(據說,與之同名並由張元導演,杜可風攝影,薑文、趙薇領銜主演的電影也即將上映)。這回該可以遠離一會兒煙草了吧,沒想到此書第一章的第二行便出現了:“對麵的男人一直在抽煙,煙霧模糊了他的臉。他的話也說得有些含糊……”等有點矯情的文字,倒是應了“煙酒茶不分家”之說,讓我如坐煙雲,好一陣子才回過神來。
待我的眼球重新回到煙書之時,我的思緒卻早已隨那杯“綠茶”裏的煙氣飛走了。隨著我腦子裏對我平生所讀文藝之書的一陣快速檢索之後,我驚奇地發現了作為香煙在其進入文明社會之後的文藝作品中都享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的證據。我甚至覺得,文藝(即文學與藝術的總稱,文學主要包括戲劇、詩歌、散文、小說等;藝術主要包括音樂、電影、曲藝、繪畫等)對塑造煙草的魅力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它在推動煙草蔓延全球的幾種重要力量之中,甚至比戰爭和廣告的作用還要大。因為,文藝的力量較之戰爭和廣告而言,更加隱蔽,也更加美麗,就像美麗的煙花一樣,它極盡文學手法之能事賦予香煙以人格的魅力、詩意的品質以及無限的想像,因此這種影響也是更加深遠、更加可怕的。不知為什麼,我一想到有文藝這種廣泛且無形的力量時時在為香煙搖旗呐喊(如圖1-3,是《生活周刊》2003年第8期一個充滿煙味的封麵),我便為當今社會上那點微薄的反煙力量深感憂慮。
“什麼是香煙?”在文學家和藝術家眼裏,香煙可以是一首詩、一本書、一個卷宗、一根魔杖,也可以是一種儀式……反正,香煙是虛無的,既為虛無便可以由他們盡情地哪怕是不著邊際地想像。
語言學家能夠從“香煙”(Cigarette)這個詞中的字尾——ette琢磨出該詞源自原來的陽性名詞le cigare,並由此賦予“吸煙一種女人之美”;在詩人看來,香煙是一個有溫度、有味道的詞彙,每支香煙都可以看做是在為吸煙者代言,就像詩為詩人代言一樣;攝影家眼裏的香煙也並非卓別林大師手中的道具那麼簡單,在他們看來,人物和其香煙之間的對話,可以成為攝影機鏡頭明確的視覺焦點,正是香煙的機智、動人與美麗的視覺語言,構成了人物的姿態,以及人物所表現出來的個性與氣質;廣告人甚至可以從一支香煙的物質形態聯想到英文字母“I”,並因此得出“吸煙者操縱著香煙,就是讓香煙對‘I’或者對別人說著‘I’的故事”的結論。
西班牙詩人曼紐爾?馬查多(Manuel Machacdo,1874~1947年)在一首名為《安達盧西亞之歌》的小詩中,就力言生命有如一支香煙:
生命有如一支香煙,
炭渣、煙灰和水,
有的人匆匆吸完,
有的人細細品味。
好在,煙草隻有區區500多年的曆史,也幸好是在明代時才傳入我國,倘若曆史再長一點,而且早一點進入,我想我國又不知要熏陶出多少個如酒仙、酒神、酒聖一樣的煙仙、煙神、煙聖來。
在電影中,人物的思考常常通過點燃一支香煙來表現,而戰爭小說則可以更詳細地描寫這一動作背後感染人心的故事。點燃一支煙,仿佛撳下了一個作出決定的計時器,顯示出它的主人已做了足夠的思考。在小說中,吸煙通常出現在最危急的時刻,是作出了決定命運的決策的標誌。我們在戰爭小說中常常可以看到軍官們大都是在製定計劃和發布命令的時候才點燃香煙的。有關戰爭中吸煙的情景,隻要我們隨便翻翻國內外諸如《西線無戰事》《卡薩布蘭卡》《喪鍾為誰而鳴》《野戰排》和《保衛延安》《大決戰》等戰爭題材的小說便不難找到。我甚至懷疑,這些作家是否都是一手握著筆一手夾著煙,時而奮筆疾書時而吞雲吐霧而進行寫作的。
可以想像,如果有人拿走香煙,有多少電影將失去獨特的風味,又有多少人物將失去他們的力度。它是將軍的香煙、戰士的香煙、記者的香煙、警察的香煙、罪犯的香煙,是某個“富有經驗”的先知的香煙。它是政客的、科學家的、文學家的、藝術家的、好鬥者的、男人和女人的香煙。它是軍事的、殖民的、帝國的香煙。它是欲求和渴望權力的化身,它是英雄主義手中揮舞的道具,它是溝通人際關係的橋梁……
2003年初,美國公布了該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寫於半個世紀前的私人信件,其中暴露了他與好萊塢著名女影星瑪麗琳?迪特裏希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戀情。在一封信中,海明威運用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暗語,巧妙而含蓄地向迪特裏希表達了愛慕之情。信中寫道:“你抽什麼牌子的香煙?我要把它買來,小心翼翼地夾在腋窩裏,因為那是我鍾愛香煙的惟一方式。不過,這種方式不太適合於廣告……”盡管,海明威特意在信中強調“這種方式不太適合於廣告”,但他無形之中還是為香煙做了一次廣告。
即使是由意大利現代派作家伊塔羅?斯維沃(Italo Svevo)撰寫的,那本以描寫主人翁戒煙時的心路曆程並被許多人公認是20世紀偉大的小說之一的《芝諾的告白》一書,也難洗脫他為香煙歌功頌德的“內疚”。在這本虛構性的回憶錄中,盡管這位年老的、一輩子都在不斷嚐試戒煙而不成的主人公,最後竟然成功地戒了煙,但他給人的戒煙經驗是令人費解的,戒煙理由也顯得有些蒼白。垂暮之年才戒煙成功,似乎說明不了什麼,如果按他的邏輯,任何一個煙民都可以在死後將煙徹底戒掉!
如果說在戲劇、詩歌、散文、小說、曲藝、繪畫等純文學藝術作品中出現吸煙現象尚可作為作者(或藝術家)出於塑造人物需要的話,那麼,在早已完全商業化的電影、攝影(尤其是商業攝影)等文藝作品中大量出現吸煙現象就值得懷疑了。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20世紀最後的10年中,大約有30%的好萊塢影片中“有意”出現過諸如萬寶路、駱駝、健牌和雲絲頓等世界名煙的商標。而每年前25部最賣座的好萊塢電影中,竟有多達85%的片子中有吸煙的鏡頭。不少大牌影星在銀幕上頻繁地吞雲吐霧,至少在客觀上起到鼓勵年輕人吸煙的副作用。有些醫學專家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有些煙草商其實是在暗中讚助電影製片商,借著那些影響力甚大的好萊塢“大片”為自己的品牌大做宣傳(如圖1-4,《卡比麗婭之夜》電影海報)。近幾年,電影市場中還出現了所謂“明星吸煙效應”,即影片的導演有意安排一些大紅大紫的演員在影片中細致入微地展示吸煙的全過程,從而使那些本來不吸煙的青少年,由於崇拜明星而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電影吸煙培訓班”的“學習”與“熏陶”。從中不難發現煙草商的宣傳策略與電影業之間的微妙關係。
〖案例〗與作家評說吸煙滋味
朱自清:煙有好有壞,味有濃有淡,能夠辨味的是內行,不擇煙而抽的是大方之家。
點評:“內行”言中了,但“饑不擇食”者稱“大方之家”,有自嘲的嫌疑。
林語堂:口含煙鬥者是最合我意的人,這種人都較為和藹,較為懇切,較為坦白,又大都善於談天。
點評:可惜現在這種人少了,不隻是因為煙鬥少了。
朱湘:抽煙卷也可以說是我命中所注定了的,因為從十歲起,我便看慣了它的一種變相的廣告、畫片。
點評:今天的煙草商或許可從中得到一點啟示。
老舍:沒有煙,我寫不出文章。
點評:自古“煙出文章,酒出詩”不無道理。
琦君:說到煙,就像懷念著相知有素、闊別多年的老友似的,心頭溢著一份親切而又微帶惆悵的感覺,因為我雖無煙癮,卻是個喜歡抽煙的人。
點評:抽煙的感覺真的不錯,不論你是否上癮。
越中:我一方麵雖然實行戒煙,但另一方麵,心中卻始終不能忘情於它。
點評:此物最相思。
吳組緗:十天半月不吸,很容易辦到,可是易戒難守,要想從此戒絕,我覺得比舊時代婦女守節難得多。
點評:言重了,不是有人說他已經戒了99次嗎。
梁得所:何以解悶,惟有煙鬥。
點評:源於“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但因煙鬥落伍,已成古董進博物館了。
錢歌川:戒煙的理由我一點也說不出來,抽煙的理由我倒可以說出一大串:抽煙可以消遣,可以促進文思,可以提高工作效益,可以結交朋友,尤其是可以使你過癮,而且並不浪費金錢。
點評:其實抽煙的理由隻有一條:我要抽煙。
馬國亮:在這多難的年頭,朋友,不要怨命怨天,能夠有一個吸煙的餘暇,已經是很不錯的了。
點評:隨遇而安,知足常樂。
梁實秋:吸煙或不吸煙,應由各人自行權衡決定。
點評:吸煙也是一種自由。
汪曾祺:對於抽煙,我可以說是個內行。
點評:抽空讀一讀老先生的《煙賦》,誰都可以成為抽煙的行家裏手了。
林斤瀾:吸時順其性情,不隨大流,不苟同時勢,僅僅聽命內心的呼喚,放其順其自然,不服藥餌,不惡聲言戒,行當行止當止,行雲流水。
點評:這是吸煙的最高境界。
周熠:創作不輟,戒煙也難。
點評:創作不輟,抽煙不止。
——廣告——助煙為虐的幫凶
我們生活在一個漸漸繁榮起來的商品社會裏,人頭攢動,物欲橫流。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拒絕無孔不入的廣告,如同我們無法拒絕進步,廣告用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煽動你,誘惑你,甚至,欺騙你;很多時候,它是很讓人煩的,讓人無奈的。因此,信息一旦搭乘廣告這一載體,便自然而然地帶上了說教的色彩,讓人退避三舍。
有人認為廣告是天使,它為人類邁向幸福生活指明了方向;也有人認為廣告整個兒就是魔鬼,它打開了人們心中的“潘多拉的盒子”,使人產生了過多的難以滿足的欲望。
廣告,作為大眾消費文化滋生蔓延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麵,功不可沒;在釀成社會問題方麵,罪責難逃。廣告的善與惡,可說是在香煙廣告中得到了最真實的體現。
香煙廣告與商品生產及商品交換是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當煙草製品這個新生事物在500年前呱呱落地時,自然而然地要發展到通過廣告來吸引消費者。
西方最早的香煙廣告源於馬爾他。在其名為“牌戲”的香煙廣告中,通過兩對穿著入時的男女吞雲吐霧的畫麵,由飄動的煙霧巧妙地構成自由文體的“牌戲”字樣,借此喚起消費者的聯想。
香煙的銷售已被證實是美國20世紀20年代廣告的最大勝利。到了20世紀20年代,女性吸煙開始為公眾接受,香煙也因此成為一種時尚,人們常常揮舞著插在長煙嘴裏的香煙來炫耀。這時,煙草業利用廣告開始瞄準尚未開發的女性市場。幸運牌香煙(Lucky strike)就是通過廣告宣傳攻勢打開了這個新的市場,它鼓勵女性吸煙,讓她們“伸手拿幸運,不要拿糖果”。在隨後的10年中,香煙廣告的語言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富有想像力,而且在發現香煙對健康的影響之後,這些廣告變得更加隨意:“你可以盡情地吸煙,不過為了你的嗓子,要堅持吸黑貓(Craven A)牌香煙。作為醫生,我很高興地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人在吸黑貓牌香煙。”
煙草的銷售量與利潤在飛速上升,投入煙草廣告的資金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煙草業巨頭覺得自己無堅不摧。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當人們發現吸煙與肺癌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並為此感到憂慮之後,他們仍有足夠雄厚的財力來抗衡由此而產生的負麵影響。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又出現了許多新的香煙品牌,其中包括萬寶路(Marlboro)等過濾嘴香煙。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成往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告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果不做廣告,就如同撥停鍾表表針以省時間的人一樣,是可笑而又可怕的。無數事實也證明,若沒有廣告的鼎力相助,即使“家有千金豔若仙”,也難免會出現“養在深閨人不識”的遺憾。煙草廣告對於煙草企業的發展來說,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難怪有人驚呼:“煙草廣告的促銷效果是驚人的。”
新西蘭有毒物品管理委員會委托進行的、對33個國家從1970年至1986年煙草促銷策略與煙草消費量關係的調查結果表明:廣告在增加煙草消費量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潛移默化的作用。1984年在英國進行的一項調查還發現,兒童對香煙品牌很熟悉。例如,Old Joe Camel卡通廣告僅播放了3年,就使18歲以下不吸煙者選擇Camel牌的人數從0.5%上升到32.8%,估計該類煙的銷售額從每年600萬美元上升到4.76億美元,占Camel總銷量的1/4。煙草廣告使得世界上每天大約有5000個兒童開始吸煙。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煙草商青睞廣告、喜歡大眾傳媒的原因了。在早期,煙草商的廣告活動主要集中投放在報刊雜誌上,以至於許多報刊雜誌的廣告收入中有近3/5都來自煙草廣告。煙草商在報刊雜誌上的投入也是極其慷慨大方的,他們甚至整版、通版地在報刊雜誌上進行煙草宣傳。同時,在宣傳內容上,更是“赤裸裸的”,以至於被後人稱這段時間為“謊話泛濫的黃金時代”,這一狀態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才有所收斂。這從當時的許多煙草廣告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好彩”香煙的廣告有:
“好彩是經過烤製的,這使得味道無比芬芳。”
“您知道經過烤製的麵包味道是如何鮮美。對‘好彩’來說也是一樣的。”
“2067名醫生說‘好彩’的刺激性比較小……”
“我們沒有說‘好彩’可以減肥。我們說的是當你禁不住想放開肚皮猛吃的時候,不妨來支‘好彩’緩解一下。”
“像大多數其他獨立煙草專家一樣,我抽‘好彩’。”
“駱駝”牌香煙的廣告有:
“要想消化好,就得抽‘駱駝’。”
“我抽駱駝以助消化。”
“如此之柔,……想抽多少就抽多少。”
“‘駱駝’可以給您帶來自然的身體能量流動的無害恢複,這一點已被紐約一家著名的研究實驗室所證實。”
“抽支‘駱駝’可以讓你體力充沛。”
從以上兩個在當時具有代表性的香煙品牌的廣告中,我們不難看出煙草商們是如何讓廣告為其產品鳴鑼開道的。
有了電視機之後,煙草廣告確確實實為煙草界締造了神話,那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萬寶路牛仔和駿馬。所以有人說,如果沒有電視,萬寶路的駿馬無論如何也是不能馳騁西部大草原的,沒有大眾傳媒,“萬寶路故鄉”和“萬寶路的牛仔”更不能跑遍整個美洲,甚至全世界。這話一點兒也不過分,在四大媒體“封殺”煙草廣告之後,煙草業就很少再出現如萬寶路(Marlboro)、駱駝(Camel)那樣的知名品牌了。
〖案例〗廣告締造的萬寶路神話
粗獷的美國西部牛仔,高大的駿馬,遼闊的西部大草原,褐色的山巒……
醒目的紅色V形圖案,紅白相間的包裝,棕色濾嘴,平開式盒蓋……
特寫:一個深沉、皮膚粗糙,渾身散發著粗獷、豪邁、英雄氣概的男子漢,袖管高高卷起,露出多毛的手臂,手指間總是夾著一支冉冉冒煙的萬寶路香煙,跨著一匹雄壯的高頭大馬,或舉索套馬,或勒馬遠眺……同時,高昂雄壯的“七俠蕩寇誌”序曲奏起……
這,可能是你看到、聽到或想到的萬寶路(如圖1-5)。“萬寶路世界,男子漢氣概等隻不過是廣告商塗抹在萬寶路香煙上的人工色彩而已。可以說,是廣告締造了萬寶路的品牌文化。”
(一)萬寶路的“身世”
1954年,萬寶路徹底改變其品牌策略與廣告策略,在第二年,萬寶路香煙在美國香煙品牌中銷量一躍排名第10位,之後便扶搖直上。而在此之前,也就是20世紀40年代,生產萬寶路香煙的菲利浦?莫裏斯公司是行將倒閉的一家公司。
20世紀60年代,該公司進入美國200家大公司之列,並超過三大煙草壟斷公司之一的利格特?邁爾煙草公司,一躍成為三大煙草公司之一。
1968年,萬寶路香煙已占美國香煙市場銷售量的13%,成為“100家俱樂部”的成員,又超過了美國標準公司,居美國煙草工業第二位。
1975年,萬寶路香煙銷量超過當時一直居首位的雲絲頓香煙,摘下美國香煙王國的桂冠。
1955~1983年間,菲利浦?莫裏斯公司平均每年銷售額增長率為24.7%,這個速度在二戰後美國輕工業公司中是絕無僅有的。
1989年,萬寶路在全球售出3180億支香煙,比瓶裝可口可樂或罐裝Campbell 湯料銷量還大。
1995年美國《金融世界》評定萬寶路為全球第一品牌,其價值高達446億美元。
1997年萬寶路香煙品牌價值達476.35億美元,年銷售額131.52億美元,營業利潤56.5美元,每年在世界上銷售香煙3000多億支。
還有,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直到現在,萬寶路香煙銷售量居世界各品牌香煙銷量首位,成為全球香煙市場的領導品牌。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萬寶路無疑是知名度相當高和最具魅力的國際品牌之一,在煙草行業中更是不容置疑的大哥大。
(二)萬寶路的牛仔運動
在牛仔運動中,廣告幾乎成了藝術。圍繞萬寶路的“形象代言人”,演繹出了許許多多的牛仔故事和來自“萬寶路的故鄉”的萬種風情。如果說這是一次偉大的廣告藝術的成功的話,我們也應該看到牛仔運動背後的廣告策略,也是一次偉大的廣告策略的成功。下麵,我們將由現象層麵進入本質層麵,對萬寶路品牌作一次分析。
作為全球性的著名品牌,萬寶路的品牌傳播有一套嚴格的標準。
其廣告運作的國際標準是:
(1) 牛仔是英雄,他控製著周圍的世界;
(2) 牛仔必須是可信的,不必問每個細節的真實性;
(3) 萬寶路圖片必須是自然拍攝的,決不是人工製作或矯揉造作的;
(4) 萬寶路廣告必須以最高標準執行,以確保最佳效果;
(5) 萬寶路廣告的主題必須保持不變,具體設計必須富於變化;
(6) 萬寶路世界必須是美妙的,它的美麗景色和難忘麵貌必須始終被強調。
其讚助活動的國際標準是:
(1) 活動必須與特定的目標群體的利益與興趣相關(如一級方程式賽車是年輕、豪放、冒險的年輕男女感興趣的運動,而萬寶路的目標群體正是這類人);
(2) 活動必須有較好的密集覆蓋麵;
(3) 活動必須符合公司所期待的聲譽;
(4) 活動的宣傳必須與一個市場領導者的身份保持一致。
在這些準則中就充分體現出了萬寶路廣告的高標準執行意誌以及活動中“變與不變”的廣告哲學。在實際的廣告運作當中,萬寶路也的確是這樣實踐的,並有效保證了廣告創意的一致性與廣告表現形式的新穎性。
萬寶路廣告的“變”首先體現在與時俱進上,即它所宣揚的廣告主題始終緊扣時代精神,切準時代脈搏,這是保證萬寶路所傳播的理念能被接受的前提條件。
在濾嘴萬寶路定位為男性香煙時,他們竭力塑造“男子漢”形象,正如Leo Burnett(李奧?貝納)回憶當時創意的情境時說:“我們問自己,在美國什麼是最普遍受歡迎的男性標誌。他們先後試用出租車司機、航空兵、水兵、消防隊員、警察、遠洋漁民等形象,但都沒有成功,最終選用牛仔可能是一種偶然中的必然吧。”
就在尋找“男子漢的香煙”的過程中,萬寶路的市場銷售連連受挫,甚至連其銷售部經理也失去了信心,決意辭職。就在這時,他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部西部牛仔的影片在當地放映後,很快在大街小巷就出現了許多戴著牛仔帽子的年輕人。他如獲至寶,跑到總裁室:“尊敬的總裁先生,你從中發現了什麼?”於是一場關於牛仔熱的市場研究展開了。通過菲利浦?莫裏斯公司與李奧?貝納廣告小組的長期深入的調研,他們從這一文化現象中終於發現了隱藏在背後的秘密:“一種真正的美國精神的複興。”於是,為萬寶路鳴鑼開道的重任就落在了西部牛仔身上。後來“萬寶路的世界”和“萬寶路故鄉”的提出,同樣還是緊扣這一時代精神。“在20世紀的最後30年中,美國城市日益衰敗,充斥著暴力;郊區荒涼,庸俗的人們在辦公室裝上玻璃,像不透風的盒子;工作有計劃但沒有人情味,政府即使不腐敗也是懶懶散散的。人們不想住在城市,聞著腐爛的氣息。”“萬寶路故鄉”似乎在召喚美國人民回到早期民風純樸的時代,回到現代社會無法喚回的邊疆去。“萬寶路故鄉”裏,地域遼闊,充滿寧靜的美麗,自然對人的威脅完全消失了,山清水秀,是未經汙染的、對人的身心健康無害的地方。同時,這裏的主人——牛仔更是積極進取,不畏艱險開拓大西部的英雄象征,有著“壓倒一切的個人主義,有著源於自由的那種充滿活力的激情”。
美國人首先是接受了“萬寶路文化”,繼而才接受了萬寶路香煙。在文化的包裝下,那香煙似乎再也沒有了咄咄逼人的危害性了。
萬寶路的“變”還體現在“因地製宜”上。這一點在萬寶路開拓香港市場時表現得尤為充分。
20世紀70年代萬寶路在國際市場上銷售不錯,但在香港市場上卻銷售不佳。經過調查才明白,香港人不喜歡萬寶路廣告中的牛仔形象,以為他外表汙穢,愁思滿麵,是個失敗者的形象,這與香港人追求家庭幸福事業成功的心態極不吻合,因而難以受到香港消費者的歡迎。
於是萬寶路的形象定位就變了,不再是美國西部牛仔,而是年輕灑脫,在事業上有成就的牧場主。在廣告宣傳上,放在“美國銷量第一”這一信息上,並提出了萬寶路希望給你一個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的動感世界。結果萬寶路很快就成了香港市場上的眾煙之首。
萬寶路的“變”還體現在“因人製宜”上。針對細分消費群體,萬寶路的廣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在微妙的變化中迎合不同煙民的口味,但整體上依然是“萬寶路的世界”和“萬寶路故鄉”,並因此而展示了它豐富多彩的一麵。
萬寶路旗下有濃、淡、薄荷等不同類型的多種香煙,相應地“萬寶路故鄉”和牛仔也隨之而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例如,紅色萬寶路,不管是包裝設計上,還是廣告畫麵中,硬漢牛仔總是頂著急雨,手握韁繩才想點煙,動作粗獷,背景色彩對比強烈,包裝也以紅色為主。而淡味萬寶路香煙,則不同,它的牛仔總是在金色燦爛的河邊,休憩悠閑地點煙,動作閑適,背景舒緩,色彩柔和。正是這些微妙的變化,使廣告的調性(Tone)與產品的調性一致起來,從而實現了與受眾更加微妙的溝通。
正是在這“變與不變”的堅持中,萬寶路征服了廣大煙民。萬寶路的牛仔才有了馳騁世界各地的活力。
1.3 雄關漫道,煙草業還能走多遠?
當今,世界反煙潮流愈演愈烈,有人預言,煙草業必定走向滅亡。其實,這個話還言之過早。盡管我對煙草的存在或消滅缺乏預見的能力,但我敢肯定,煙草作為農作物,作為營養豐富的高蛋白,是不會因人類日益高漲的反煙運動而消亡的,正如它的存在與哥倫布發不發現它一樣,隻要它生存的自然環境尚在,隻要人類不對它進行“斬草除根”,煙草就不會在一個早晨就從地球上消失。事實上,反煙組織也並沒有對煙草植物深惡痛絕到與之勢不兩立的地步,也就是說,隻要它不以煙品的名義而存在便可彼此相安無事。
毋庸置疑,煙草業這一特殊的行業,在今後一個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仍將會在它特有的煙草路上特立獨行。但它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人類諸如政府法規限製、消費者投訴和各種“吸煙有害健康”的深度研究(報告)的揭露,以及反煙運動的強大壓力。煙草廣告已走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十字路口,是淒慘地滅亡?是輝煌地複興?煙草!你到底還能走多遠?
——第一關:告別香煙魅力
煙草是1492年哥倫布從美洲帶回來的。在此後的500多年裏,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就被這種葉子燃燒而產生的乳白色煙霧所圍困和侵蝕,這就是今天人們想放棄,卻又一次次死灰複燃的香煙及煙草製品。
有人說:“吸煙有害健康”,也有人說:“煙草可以治病”,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煙草在它被發現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確實被人譽為“還魂草”和“忘憂草”,其藥用價值受到人類的普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