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佘太君的故鄉情(2 / 2)

最後是炒杏瓣兒,是把杏瓣兒和粗糠一起放在鍋裏幹炒,杏仁由白色變成淺黃色即成。在炒的同時糠經加熱後滲出了糠油,所以杏瓣兒是油潤潤的,油杏瓣兒也由此產生。

油杏瓣兒的特點是:色鮮味美,酥脆可口,並有清肺利痰的功效。

當年的佘太君在東京汴梁,找不到府洲的那種杏,隻好找一般的杏,做出來總沒有那個好吃,但是也很好吃。

四郎跟著母親也就學會了做這個杏瓣兒。

……

還有那個果餡:應該叫做餜獻,是給神仙或者祖先吃的供果,這裏的人們年年過年過節的時候,都要用黃河畔上的那個棗兒做成陷,用油酥麵團手套皮,包棗泥餡,用木模壓中點紅,外沿鼓園如輪,成形數個之後,擺入平底爐鍋內,上下文火,烤至焦黃。其皮酥內甜,棗香宜人。古人常用來祭祀祖先或敬供神靈,故又名:“果獻”。而如今的子洲南鄉民俗青年男女訂婚,男方要送女家八至二十四個餜餡為禮,平時也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子洲周家鹼的果餡最有名氣。

而當年的佘老太君十分喜歡做這個,而楊四郎很著母親也學會了這個手藝。

……

還有那小米涼粉:小米掏淨,冷水泡十至二十分鍾撈出,配合清水磨成米漿,入鍋熬煎,邊熬邊攪,快熟時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漿在高粱箔子上攤成薄餅,晾冷後再攤一層,如此反複攤晾即成。吃時切成細條,調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調味品、涼吃味道甚佳。

……

碗砣是陝北有名特色小吃,深受當地人民喜愛。碗砣由石勒發明於西晉初年,可冷食或者熱食。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漸漸加水,摻成糊狀,過濾去渣,稠度以掛勺為宜。而後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後晾涼,從碗中脫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淺灰,食時切片,狀若柳葉。調拌湯汁用鹽、醋、油潑辣子、花椒粉、薑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

碗砣製作很講究,先要淨化麥粒,將幹蕎麥入碾脫落雜質簸去塵土、麥柄,入渲籮用濕布擦之,多次換洗濕布,以求擦淨。並將擦後的麥粒趁濕複入碾機脫皮出機後用細籮篩麵,將篩上的皮渣簸去,帶皮粉粒再次入機磨之,過籮,皮則淨除、將兩次脫皮後的麥粒共入磨機,篩麵即可。

麵粉內和入適量的食鹽、薑粉,用涼水和為硬麵團,然後稍加冷水,揉為均勻的麵條硬度,不斷用力揉搓,使盤‘性”。

待麵團光亮利手“性”盤好後,以些許冷水不斷搓揉,使其稀釋,變成稠糊漿,再用手朝同一方向不時加水連續攪動稀釋到麵糊能掛住勺碗為宜。

麵糊調好後入碗上鍋、碗多為細瓷,以底淺容積小者為宜,麵糊入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