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楊四郎的戀母意(1 / 2)

先將碗置鍋內蒸熱,用濕布擦去碗內汽水,將麵糊舀入碗內。每碗隻盛八成,加蓋以武火蒸之。蒸約二十分鍾即熟.趁熱取碗出鍋,用雙筷朝一個方向飛速攪動,攤貼至碗口邊緣,使碗內呈凹形狀,置於涼處令冷即成碗碗砣碗托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

冷調:碗砣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紮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以薑末、香油。其辣椒選用頭茬,曬幹後研為細末,用麻油燒熱後。放入蔥少許,待蔥發黃時,倒入辣椒粉,用鐵勺攪勻,油多辣椒少,遂成稠漿,裝入瓶、缽備用。冷調是切成麵條狀放入人後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涼爽、清香、光滑可口。

碗砣熱炒:嚴冬季節,多配豆芽炒食。炒瓢內放點油,待油冒煙時。放入蔥,蔥發黃,把豆芽倒入,豆芽炒到八成倒入切塊的碗碗砣澆上蒜、醋、辣椒,撒上鹽、薑末,味精,倒入碗內即可食。有時也與羊雜各混炒。碗碗砣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相傳,這個碗托是一個誤會造成的好小吃。

相傳大概在漢朝西晉的時候,這裏是匈奴和大漢交戰的地方,而且這裏沒有麥子種,種的都是粗糧。猶如穀子高粱蕎麥。有一年大旱,跟匈奴打的激烈,可是軍糧沒有了,將士們餓的前心貼著後心,還要打仗,皇上征集不來糧食,打發人四處去找糧食,好容易征來的就是幾百斤蕎麥。

沒有辦法,就用蕎麥煮稀飯吃。那是十來天了,才見到的唯一的糧食。

將士們喝稀飯,喝了一天。沒有喝完,第二天起來一看,一鍋稀飯變成了一鍋涼粉,他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隻好問元帥,元帥也不知道怎麼好才好,倒是元帥的夫人看到了這個東西像涼粉,就用鹽和醬油調了調,一嚐,蠻好吃的,眾人也就學他,調著吃,解決了肚子的吃飯問題。後來人們給那裏麵加上了羊雜碎,就更好吃了。

所以這裏的人都愛吃這個,佘太君也學著在東京汴梁城裏做的吃,也蠻好吃的。

楊四郎也學會了。

……

還有那麟州的豌豆瓣瓣麻湯飯,那是更好吃的飯,要豌豆才能做,東京汴梁有時候,不好找豌豆,隻好作罷,到了邊關後,這裏的漢民種豌豆的很多,所以佘老太君讓人們經常做這個豌豆瓣瓣麻湯飯,吃的人們腸胃暖暖和和的。

而這些,佘太君都學著做了,而楊四郎也全學會了,所以他在大都給蕭太後做過,蕭太後好喜歡吃。也給耶律雨燕公主做過,給他的四個孩子做過,孩子們也都十分喜歡吃。

而楊四郎跟著母親一邊學做這些小吃,一邊聽母親說母親小時候的事情,其實也很寬慰佘太君的心思。

那些有年紀的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很想跟別人說說心裏話,尤其是老年人自己的父母走了以後,那個思念,那個哀傷,那個痛苦,就想跟別人說說,講講,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緒,講講自己的小時候的故事,自己的經曆,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得意之事,這樣心裏才舒服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