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確實等到了這個機會。
至元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突然向朱元璋北邊鄰居韓林兒和劉福通發動了進攻,他攻擊的是韓係紅巾軍的重要據點——安豐(今安徽壽縣),更為致命的是,韓林兒和劉福通都在城中,一旦城破,他們就完了。
張士誠攻擊韓林兒的原因很簡單,他已經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現在他是正規的元朝政府軍了。和壞事做盡、做絕還敢洋洋得意的陳友諒相比,他是個軟骨頭,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之後不久,他又恢複了自己的國號吳,真是個私鹽販子啊。
劉福通正在絕望之中,徐壽輝是紅巾軍係統的,可是他不在了,還能指望誰呢,自己打了一輩子仗,就是這樣的下場?
隻能靠朱元璋了,雖然自己沒有把都元帥的位置封給他,但相信他還是能念在同是紅巾軍的麵子上來救我的。
-思-兔-網-
他向朱元璋送出了求救信,朱元璋收到了,他找來了劉基商量這件事,劉基不說話,先問朱元璋的意見,朱元璋認為一定要救,原因有二,其一,自己也是紅巾軍,而且韓林兒從名義上說還是自己的皇帝。其二最關鍵的是,安豐是南京的門戶,如果安豐失守,南京也會受到威脅,唇亡齒寒。
這又是一個看似無懈可擊的理由,而且作出這個決定的還是朱元璋本人,但劉基反對。
他能用什麼理由反對呢。
致命的錯誤
劉基與朱元璋針鋒相對,對朱元璋的兩點理由作出了逐條批駁。
首先韓林兒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去救韓林兒,不救出來還好,救出來了怎麼處理呢。
其次,安豐失守是小事,如果陳友諒趁機打來,該怎麼辦?!
真是難於抉擇啊,朱元璋經過苦苦的思考,決定還是采取自己的意見,出兵安豐。
劉基十分少有的堅持自己的意見,他拉住朱元璋的衣袖,不讓他走,一定要他放棄進攻安豐的計劃。
朱元璋是一個很頑固的人,長久以來,他的感覺都是對的,這次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感覺。
從這件事情上看劉基,就會發現此人確是奇才,不但懂得天文地理,厚黑學水平也絲毫不低於陳友諒,他明白,要想避免弑君的惡名,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君主自己死掉。
劉伯溫的名聲果然不是白白得來的。
而朱元璋當時(注意這個詞)在這方麵的水平明顯不如劉基。
朱元璋終於率領他的大軍出發了。
大錯就此鑄成。
與三年前他站在獅子山上看著陳友諒一樣,此時陳友諒也在江洲看著他。
一股強烈的喜悅感衝擊著他。
機會終於到來!
朱元璋去了安豐,陳友諒對他的行動了如指掌,但令人費解的是,他居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他為什麼不珍惜這個機會,是一個難解之謎。
後來的軍事分析家們往往以他反應遲鈍,判斷錯誤來解釋,然而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
作為陳友諒的忠實同盟,張士誠在此時攻擊安豐本來就帶著威脅應天的意味。在之後的戰爭進程中,他還會給朱元璋設計一個圈套,一個大大的圈套。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初一,朱元璋出發救援安豐,他此行的戰果可能是:
1、安豐解圍成功,韓林兒和劉福通得救,他將獲得巨大的威望,韓林兒從此成為他的傀儡。
2、安豐失守,韓林兒和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