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兒子的婚事(一)(1 / 2)

貞觀二十年八月五日,太宗正式下詔,任命兵部尚書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薛萬徹、程名振為之副,調並、幽兩大都督府之軍連同遼東軍六萬三千兵馬行再征高句麗之事,原本熱議連連的陳、李爭帥之流言瞬間便煙消雲散了開去,而與此同時,有關長孫無忌暗中操控輿論,妄圖挑起陳、李對抗的傳言卻是不脛而走地漫延了開去,官場上的反應倒還算平淡,畢竟大家夥早就知曉長孫無忌與陳子明乃是死對頭,彼此傾軋也不是頭一回了,自是都不以為奇,可在民間卻又不同了,不少說書人愣是將長孫無忌給描繪成了朝中最大之奸佞,弄得長孫無忌氣悶異常,卻又百口難辯,隻能是無奈地任由這等傳言漫天飛舞個不休。

貞觀二十年九月初二,奉旨前去江州審案的顏鋼在晃悠了一個半月之後,終於是上了個結案本章,言稱潯陽糧庫之所以失火,乃是庫丁林濤為報複上司責罰而故意為之,此人孤寡,又已命喪大火之中,案情至此雖已大白,緝凶卻已是不能,事至此,原江州刺史柳琮以及糧庫提調江峰皆有過,當行重處雲雲。

接到了顏鋼這麼份奏本,太宗相當之不滿,本欲再派人往江州徹查,卻被長孫無忌所諫止,所持之理由是南糧北調事宜已到了最關鍵之時,若是再起波瀾,卻恐於明春之戰事不利,太宗思慮再三,最終還是采納了長孫無忌的建議,隻是下了道詔書,將柳琮以及江峰盡皆發配去了沙洲軍前效力,至此,轟動一時的潯陽糧庫失火案也就這麼糊裏糊塗地結了案。

重陽一過,李勣便已奉旨趕往幽州,可陳子明卻依舊不得閑,沒旁的,概因秋收已在即,各州糧道上的事兒繁瑣無比,盡管隻負責掌總大局,可每日裏那有若潮水般湧來的奏本、公文多得數不勝數,縱使陳子明自幼習武打熬出來的好身子骨,也自有些個吃不消了去,偏偏又無人可為其分擔一二,也就隻能是苦苦地支撐著,直到年關將近,方才得了些空閑,這不,今兒個公務少,陳子明極其難得地準時下班了一回,待得著了家,天色兀自還亮堂著。

“老爺,公主殿下請您去內院一行。”

難得有一日能早回家來,陳子明本想著帶芳兒去紫雲觀上一炷香,順便看看自家那可憐的小女兒,卻不曾想人才剛走到前院與後院的交界處,就見一名侍女急匆匆地迎了上來,衝著陳子明便是一福,緊著出言稟報了一句道。

“嗯,知道了。”

盡管對汝南公主的邀見感覺有些奇怪,然則陳子明卻並未多想,隨口應了一聲,緩步便往主院行了去。

“妾身見過夫君。”

主院的門口處,汝南公主領著一大幫丫鬟老媽子早已恭候多時了,這一見陳子明已到,緊著便迎上了前去,盈盈一福。

“馨兒不必如此,內裏敘話罷。”

這一見汝南公主擺出這麼大的個陣勢,陳子明不由地便是微微一愣,可也沒多想,笑著行上了前去,伸手將汝南公主挽了起來,一並行進了主房之中。

“夫君,妾身今日進宮去見了母妃,閑談間說到了舒兒過了年就該十二了,已是不小,按天家的規矩,是到了該說門親事的時候了。”

夫妻倆方才進了主房,汝南公主便即屏退了左右,一邊親自動手為陳子明斟了碗茶,一邊閑談也似地出言試探了一句道。

“嗯,母妃之意是……”

這時代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憑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民間皆是如此,可在規矩森嚴的天家,子女的婚姻,父母就未必能做得了主,還須得看帝王後妃的意見,似陳子明當年與汝南公主因巧遇而生戀情,最終得以結成連理之事,隻是個特例,罕見得很,至少在陳子明宦海十幾年裏,就沒見過再有哪位公主或是皇子能在婚姻上有自由的,而今,汝南公主既是提到了此事,那就意味著楊淑妃怕是對陳舒的婚事有了指示,對此,陳子明雖略有不滿,卻也不曾表露出來,僅僅隻是不動聲色地探問出了半截子的話來。

“好叫夫君得知,桂陽姑姑(桂陽公主,楊師道之妻)進了宮,與母妃閑聊了一番,說起了其長子有幼女名嫣,雖僅十歲,卻姿容端莊,尚未許人,母妃聞之甚悅,便即召而見之,果然大佳,思及舒兒尚自獨身,也就起了指婚之心,妾身以為此事還須得夫君做主,便不曾應,不知夫君以為可成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