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沒人敢去野人山(1 / 2)

“巫蠱一類和湘西趕屍一類我不知道,因為我對這些不是很感興趣,不過湘西土家族這邊的節日倒是了解很多。”

黃蓉表示不知道關於巫蠱和趕屍的一些秘聞。

“那就說說他們的風俗節日,來一趟最起碼也要了解這邊的風土人情。”

趙高說道,而我一直在想岑南現在到底在哪裏?他是故意逃逸還是另有原因。

黃蓉當然義不容辭的開始說她喜歡的苗族文化,趙高其實是心不在焉的玩手機。

接下來,黃蓉開始興高采烈的說道。

節慶民俗有社巴日擺手土家族習俗,即在每年春節期間舉行的大型祭祀活動,有\"大擺手\"、?\"小罷手\"之分。大擺手在擺手堂舉行。

擺手堂前寬坪中豎一高24米的旗杆,兩麵龍風旗迎風招展,頂端一隻白鶴振翅欲飛。

屆時,各寨分別組成龍風旗隊、祭祀隊、舞隊、小旗隊、樂隊、披甲隊、炮仗隊等。至擺手堂前,各隊依次\"闖架進堂\"、\"掃邪安神\"、\"祭神獻供\",隨以排炮、吆喝聲,似春雷般的大鑼大鼓引出全場沸騰的大擺手舞。小擺手一般在寨內坪場舉行。內容一致,場麵較小。屆時還穿插表演\"茅古斯\"舞。

還有趕秋,這趕秋可不是我們說的趕集,趕秋為湘西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立秋日舉行,趕秋日,四鄉八寨百姓齊集秋場,多達萬人以上。人們唱苗歌,吹嗩呐,舞獅子、打花鼓、打猴兒鼓、上刀梯、蕩八人秋,熱鬧異常。八人秋形似紡車,高約8米,以粗木支撐,上設八個秋千,每處可坐1-2人。八人秋以人力轉動,當轉動一陣停下來誰居於最高處時,就由誰唱歌。

椎牛古俗這個比較新鮮,椎牛為苗族人民的傳統習俗,事前,主人須選購一頭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觀的上好水牯牛。屆時,在寬坪中豎一根塗以五彩的龍鳳花柱,以麻繩穿牛鼻,係上篾圈套於花柱上。經給牛喂水,巫師繞柱三圈,將梭標傳至舅家年青人手中時,即在震天動地的鑼鼓聲中開始殺水牛,年輕人追殺不止,牛繞柱旋跑,最後,牛傷口噴血,倒地而死。接著是分割牛肉,晚上,要舉行周打鼓、唱歌?(苗語稱\"獨樂\"),通宵達旦。

至於歌樂鼓舞,那麼打溜子子就是土家族最極有特色的打擊樂。以雙鈸、馬鑼、大鑼組成、若加進嗩呐便稱五子家夥。每逢年節、喜慶、婚嫁,溜子打得鏗鏘響亮,?熱鬧非凡。打溜子現存傳統曲牌近百個,如'雞婆屙蛋\"、\"八哥洗澡\"、\"鋰魚漂灘\"、\"牛擦癢\"、\"蛤蟆鬧塘\"、\"慢紡車\"、\"瞎子鬧街\"等。以雙鈸的亮、悶、揉、擠、磕等特殊打法繪聲、繪神,惟妙惟肖。既明快熱烈,又恢諧風趣。新中國成立後,打溜子搬上了舞台,多次在國內少數民族文藝彙演中獲獎。95年赴美國演出,轟動紐約,現以成為中外旅遊者來湘西旅遊必不可少觀看的風土人情曲目。

唱苗歌?苗族人民最喜唱歌,以苗歌傳情表意,一首喜歌令你心情舒暢;一首苦歌令你唏噓垂淚;一首情歌則令人如醉如癡。苗歌旋律獨特,節奏自由,裝飾音多滑音,別有韻味。苗歌分\"韶唔\"(高腸、?\"韶薩\"?(平腔)兩類。高腔高亢激昂,優美動聽;平腔悠揚悅耳,婉圍流暢。

再有就是跳苗鼓:鼓舞是苗族男女老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分女子單人鼓舞、男子單人鼓舞、女子雙人鼓舞、男子雙從鼓舞、猴兒鼓舞等。伴奏者以鼓捧擊打鼓邊,表演者以鼓捧或徒手擊鼓麵,節奏可慢可快,情緒激越時,鼓邊與鼓點急促有力,氣氛十分熱烈。男子鼓舞英武嬌健,粗獷有力,動作有\"收割打穀\"、\"大鵬展翅\"、\"猛虎下山\"等。女子鼓舞傳統動作有\"美女梳頭\"、\"紡紗織布\"、\"挑花織帶\"等,文雅平穩,靈巧秀麗。

再來看看這個土家族的節日,跟漢族也差不多一樣,土家族的節日有春節、清明、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重陽等,尤以春節、四月八、六月六為甚。

春節即過年,有過小年和過大年之分,小年過的是臘月二十四,大年要比漢族提前一天,即月大是臘月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其來曆說法甚多,均與古代戰爭有關。圍繞過年,一進入臘月就采買年貨、打粑粑、做團饊、殺年豬。二十四過小年,打掃陽塵,敬灶神。過大年這天,屋裏屋外插鬆柏、梅花,貼壓歲錢(紙錢)。

吃年飯最重一家團聚不竄門,中午開始吃年飯,喜食甑子飯、粉蒸肉、\"合菜\"。飯前每人挾-砣肉放在飯上,插上筷子先祭祖。飯後,給家禽家畜、果樹喂米飯\"過年\"。三十晚燒旺火守年,雞叫頭遍放炮竹守年,鳴叫頭遍放炮竹搶年。初一竄門拜年,以示敬重。自初三跳擺手舞,十五方散。過十五吃豬頭,才開始新一年的農活。

四月八。四月八是僅次於過年一個大節,其來曆,各地的說法不一,主要傳說有三:一說四月八是牛王節,土家族先民曾拖著牛尾巴過河脫離險境。故這天要讓牛息耕,並喂以精飼料;二說土家族先民由常德沿沅水、酉水而上來湘西定居時,有的是四月初八到達,有的是四月十八日到達。為紀念到達的這一天,以後就分別過節;三說四月八日是祭婆婆神嫁毛蟲的日子,祈求莫起病蟲害,保護五穀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