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卷一:01章:愁苦的雨季(2 / 3)

接連不停地飄潑大雨夾帶綿綿小雨把處於北川地帶的天安縣城陷入一片汪洋澤海之中,雨水彙積成河成湖甚至成海,大片大片的居民平房泡在雨水中,大街小巷湍流著滾滾雨水成河湍急奔流,太陽照在上麵,如同打碎了鏡子碎片散落著,那些街角旮旯拐角僻靜處的廁所裏被雨水灌進去,把糞便屎尿和蛆泡著湧起隨水流流在街麵上,讓人看著倒胃加惡心,不竟又詛咒起這該死的天氣作怪,縣城的居民們窩在家裏盡量不到街上去,隻有披著雨披蹬著三輪車沿街竄巷的小商販叫賣著各種生活急需品。但有很多的人湧進縣委大院裏,這個不大的縣委大院北麵正中立著一幢灰色的大樓,有五層高,看上去像六七十年代蓋的大樓,顯得老土發舊。院子東南西邊各有二層小樓,東邊有一排用石棉瓦遮蓋的簡陋車棚,裏麵堆滿了各種自行車和少量的摩托車。

天安縣委會議室的門一連二十多天敞開著,這也是近年來少有的連軸轉式的會議,每天就是早上、夜晚剛剛開完緊急會議,各縣領導、部門負責人、鄉鎮幹部立即全部下到鄉村一線指揮生產自救和抗洪救災工作——

縣委書記馮世昌同誌緊鎖眉頭,佇立在電話機前,不停地撥打著電話,調度洪災相關救災物資供應,詢問各鄉村現場受災情況,同時向上級彙報災情程度,爭取各級前來支援……。

天安縣城大街上的供銷社、生產資料公司、土產門市部的櫃台和倉庫門前,擠滿了從方圓幾十裏甚至幾百裏地趕來的搶買購買地膜和塑料布的人們,甚至是周邊相鄰的縣鄉大批的村民冒雨前來購買,撲上來不問價錢就爭搶哄買,甚至看見塑料布就騎在塑料布筒上數錢搶買,為此經常有爭搶購買物資的村民們大打出手,現場一片混亂,盡管工作人員再三說明物資供應仍然正常的情況,不斷地維持著購買秩序,但秩序仍然混亂異常,老百姓真急了,有些對這裏生疏的外縣村民們茫然看著這亂哄哄的場麵,一群人無奈地圪蹴在屋簷下避雨抽旱煙,心想著反正就是這樣了,讓別人先搶先買吧,等人們買上了散場了剩下就是咱的了,他們這樣相互安慰著,房頂屋簷滴落的雨水濺在泥地上,蹦起的泥點子濺在他們蒼老的臉上,煙味兒嗆的他們不斷地咳嗽著,把泥點子和煙沫子吸進嘴裏……。

地處天安縣南川一帶的張家堡鄉是個偏遠鄉鎮,大山裏的山穀溝壑交錯,村落星布,深深淺淺的大溝小溝把一些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村落切割開來,在層層梯田遮攔中高低隱現。座落在大南山山腳下陰坡的李家灣村,有260多戶人家,有六百多人口,在這極端天氣中,這裏的村民們正像蛆一樣的在雨天澤地裏穿梭蠕動,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徹底打蒙了他們,他們隻能先把家裏用的大盆小碗、大缸小甕全端出來接窯頂上漏下的雨水,緊接著又跑到田間地頭起,把地頭那些長的大小不一不成材的大樹小樹卸下來扒去樹皮,打截成樹幹支撐頂住窯頂,再跑去地裏豁渠引水出地舀水保苗。

住在村西溝邊李德貴一家人正像亂了陣腳的兵營,脾氣有些暴躁的李德貴罵天罵地一天的哭喪著臉,一會兒跑去田地裏查看苗情,一會兒跑回來又跑上窯洞頂上拉蓋塑料布,他整天不停地在泥濘和雨地裏滾戰著,李德貴妻子脾氣相對好,總是不吭聲的在土院子裏或是在灶火上生火忙亂著,他們心裏窩火的真厲害,不光是因為這冒火的災害天氣,還有家裏幾個操心的兒女們。

李德貴老倆口從小生在舊社會貧農窮困的家裏,倆口子結婚成家時家裏也窮苦的厲害,從過去生產隊大集體到現在單幹承包責任田,大半輩子省吃簡用,倆口子摳摳索索、辛辛苦苦地镟下自己的五口窯洞,生下三兒一女過著清苦日子,這幾年田地裏收成僅夠一家人基本吃飯,加上供子女們念書根本不夠花,經常向鄉鄰借錢供書,一直過著緊巴巴的日子。李德貴哥弟兄七個,他行四,他們的上輩子娘老子打架鬥嘴擱攪了多半輩子,解放後竟然離婚各過各的小日子,所以他們哥幾個成家娶妻都是靠自己打拚,哥幾個成家後還得分擔種地養活他們的娘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