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卷一:01章:愁苦的雨季(1 / 3)

第一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個特殊年份,剛過傳統日子陰曆7月15(俗稱中元節即鬼節)的時候不長,晉冀蒙一帶塞北黃土原野上立秋後初秋天氣變得中午盛熱,早晚乍還涼,陰山沿東北方向走向的餘脈和恒山向東方向走向的山脈平行橫隔呈扇形擴開狀,形成了西高東低,西南向東北微傾的廣闊地帶,這片大地縱橫綿延千裏,山川溝壑原野上被熾烈的太陽高照,朵朵飄逸的雲彩遮曬的忽陰忽涼,這個季節恰是行雨時節,剛剛澄藍的晴空上,不一會兒天空上空四周遭天雷閃電轟隆狂鳴著,趕著翻滾的濃厚雲彩從高高的山巒後滾滾而來,遮天蔽日,把地裏的長勢正旺的莊稼驚的渾身上下抖抖顫顫,隨驟起的狂風大跳搖擺勁舞,不大一會兒,瓢潑大雨點徑直從天上砸落下來,隨即傾盆大雨滂沱而來,把正在地頭吃草的牛馬驢等大牲畜和成群的羊群,田間地裏鋤草驗苗幹活的人們澆的渾身上下通透,從裏到外,滿身雨水,狼狽不堪。

天安縣地處這塊原野之上,全縣境域麵積方圓一千二百多公裏。全縣四麵環山,中間有一座大青山把全縣分隔成南川和北川原野大地。南川河流為洪塘河,源自山西境內,南川灘開西南,北川河流為洋河,源自內蒙境內,北川灘開正西,四河中流,山水相間,山區多,平原少,四季分明,冬季偏長,年降雨量僅三四百毫米,晝夜溫差平均10多攝氏度,無霜期120天左右,西北風夾帶著沙塵漫過蒙古高原,侵蝕這塊土地上千年,水土流失嚴重,所以這片土地種植莊稼是十年九旱,以土豆、玉米、穀黍、豆類等雜糧傳統種植為主,零散種植不具規模,畝均收成沒多少產量,經濟效益增收不了多少,養殖業以戶散養的豬、羊、雞等為主,一年下來根本沒多少收成,典型的黃土地裏刨食辛苦勞作靠天吃飯生存模式。期盼風調雨順好年景和擁有老天眷顧充沛的雨水是莊戶人家心裏默念的生命之光和莊稼地莊稼的保命水,莊稼有了收成才能有收入,莊戶人家才能改善家境,但除去鄉村生產隊農業稅和各種提留款後就所剩無幾,家裏要是正有供書看病娶媳婦的人家還得到處求親戚和鄉鄰借窟子,背上沉重的債務,所以很多的人家居住的依然是土窯洞土院落黃土路,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今年這個年份得到這樣的充沛雨水是莊稼人不可多遇的。往年這個時候少有雨水,莊稼生長恰遇卡脖旱,天幹地燥莊稼缺雨水滋養喂飽,自然收成就成了問題。今年這個時候能得到偏雨是好兆頭,飽飲雨水的莊稼搖頭晃腦,舒展著身腰,地裏氤氳著濕熱,盼著雨水充足下夠,然後濃雲散去天開晴,陽光熾照的豔陽天,期待著金秋十月得到大豐收。但是老天爺的脾氣實在是不好琢磨,這連陰雨開始連續不斷地下起來,淋淋拉拉的早晚下個不停,往年隻下個一周左右時間後就天開雲散,陽光熾照,莊稼開始成熟。但這次卻是老天爺陰沉著臉,一鼓勁兒不停歇的接連下著,甚至下的急的時候還夾帶著冰雹,漸漸地人們開始坐不住了,莊稼地裏已經流淌成河,莊稼被雨水泡的渾身稀嫩,被冰雹打的快要立不住身,成片地爬倒在地裏,尤其是莊戶人安身立命的土窯洞從窯頂往下流淌著黃泥湯,窯洞掛麵上成了斑駁陸離花花臉了,雨水泡著用黃土就地而镟的土窯洞橪泥掛麵開始墜毀,露出拱形泥板子窯洞壓茬的網圈,土炕上有從窯頂上滲露下來的雨水滴落在炕席上濺起來,於是家家戶戶把家用的大盆小碗、大缸小甕都端到炕上來接雨水,找出種地剩下的地膜和塑料布遮蓋住窯頂,還得跑進田地裏豁渠引水出地,不把莊稼保住,今年就顆粒無收,雨水把天安縣周邊地區的莊戶人家的生活、生產和生計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