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聶斯脫利斯教徒從羅馬帝國撤回波斯,後來,在不斷挺進的伊斯蘭教的逼迫下,沿陸路穿過中亞進入中國。因此,他們能使各突厥部落皈依;而當蒙古帝國擴張時,這些皈依基督教的突厥人便充任行政官員、文字或口頭翻譯和使節,為蒙古人服務。

正當這些聶斯脫利斯教徒渴望著蒙古人皈依時,天主教徒派出了兩個傳教團,前往設在蒙古北部哈拉和林的大汗朝廷。第一個傳教團(124547年)由意大利方濟各會的修道士約翰卡皮尼皮阿諾率領;第二個傳教團(1253-55年)由佛蘭德方濟各會的修道上威廉魯伯魯克率領。兩位使者均到了蒙古朝廷,並發現可汗們對所有外國宗教都很感興趣。威廉修土應邀以西方方式吟詠讚美詩,並解釋《聖經》中的插圖。但是,幾天後,他發現大汗正專心致誌地研究被燒焦的羊肩胛骨。如果它們完整無缺,大汗就認為他可以籌劃發動一場肯定能獲勝的戰爭。如果他看到最小的裂紋,他則會按兵不動。傳統術士,即巫師,在朝廷中很有勢力,修道士們不可能爭取皇家任何成員。“我們相信隻有一個上帝”,蒙哥汗對威廉修上說,“但如上帝賜給我們不同的手指一樣,他也賜給人類各種不同的方法。上帝賜給你們《聖經》,你們基督教徒不應違背。……上帝賜給我們占卜者,我們就按照他們所說的去做,和睦相處。”同樣,要組成反伊斯蘭教聯盟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蒙古人需要別人向他們屈服,而不是和他們合作。“毫無例外”,蒙哥汗聲明說,“你們所有的人都必須為我們服務,並效忠於我們…我們所告知給你們的,就是上帝的誡命。”然而,傳教團成功地向西方提供了有關這一新蠻族的形成、習慣和軍事戰術等第一手可靠的資料。

威廉修士剛剛返回西方,成立基督教-蒙古勝利聯盟、永遠結束伊斯蘭教威脅的希望再次出現。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所取得的偉大勝利,助長了這一希望。旭烈兀是個佛教徒,而他的妻子是基督教徒。在亞美尼亞和格魯古亞王國的基督教士兵的援助下,旭烈兀於1258年到1260年間,占領並洗劫了哈裏發的首都巴格達,隨後又侵占了敘利亞到地中海沿岸所有的地區。人們滿懷信心地期望,他將輕取埃及和北非,然後同天主教國家一起,征服西班牙,最終從地球上滅絕可恨的伊斯蘭教。

但事與願違,1260年,蒙古人在巴勒斯坦阿因紮魯特(繳利亞發源地)的決定性的戰鬥中,被埃及馬穆魯克軍隊擊敗。蒙古人的清退,挽救了埃及和伊斯蘭教世界。這次失敗顯然給迷信的蒙古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確信穆斯林的安拉具有更大的力量,從而促使他們皈依伊斯蘭教。結果,不但沒有消滅伊斯蘭教,反而使中東和中亞地區的蒙古人最終皈依了伊斯蘭教,最東部的蒙古人皈依了佛教(有關這些戰役的詳情,見第十四章第四節)。

在西方,對偉大而又神秘的中國仍抱有希望;眾所周知,中國是不信伊斯蘭教的。卡皮尼和魯伯魯克都沒到過中國,但他們聽說,隻需20天便可以從哈拉和林到達中國,而且,這是一個無比富饒的國家。1264年,當忽必烈遷都大都(也叫汗八裏,即“大汗之城”,今北京)時,歐洲人首次進入中國。最早來中國的是兩位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羅和馬費奧波羅。忽必烈給他們以熱烈歡迎,向他們詢問了有關歐洲的情況,並讓他們轉信給教皇。在這些信中,忽必烈請求,為他的朝廷派100名傳教士,向他的人民傳教,並同其他宗教代表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