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這種相互交流的一例。它告訴人們,中國人是怎樣從穆斯林那裏得知加倫;加倫(公元130-200年)是希臘一位名醫,他的許多著作早被譯成阿拉伯語。
一位中國學者來到我家,並在鎮上住了大約一年。五個月內,他學會了用阿拉伯語說話、寫字,而且,的確達到了口才流利、書法精通的程度。後來,他決定回國。臨行前一個月左右,他對我說:“我要走了。走之前,如果有誰願口述加倫的16部著作,讓我筆錄下來,那我將非常高興。”我告訴他時間不夠,頂多隻能筆錄一小部分。他卻說:“我懇求你在我走之前,用你所有時間,以最快速度為我口述。你將看到,我記錄得比你口述還要快。”於是,我和一個學生一起,以最快速度為他口述加倫的著作,但他記得更快。我們不相信他記得都對,後經核對,才發現完全正確。我問他為什麼能記得這麼快,他說:“在我國,有一種書寫方法叫速記,這就是你們所看到的。當我們想要快速記下某些東西時,使用這種寫法,事後,可以隨意將它們整理成原來的文字。”但他又說,即便是位敏於學習的聰明人,要掌握速記,至少也得20年。
這段敘述所描寫的情況較為獨特,因為中世紀時期,中國人在歐亞大陸的交流中,通常是捐獻者,而不是接受者。的確,早些時候的情況則相反。古代和古典時期,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轆軲和滑輪,埃及的握杆和曲柄;波斯的風車和小亞細亞的煉鐵等,從各自的發源地向四麵八方傳播。但在公元後的14個世紀中,中國則是技術革新的偉大中心,向歐亞大陸算他地區傳播了許多發明(見表1)。
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道: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人們將看到,這些發明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顯著;這三大發明古人並不知道,它們的起源,即使現在仍模糊不清,無人知曉,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鐵。因為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麵,其次在戰爭方麵,第三在航海方麵,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麵貌和狀態、並由此產生無數變化,以致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表1技術和發明的傳播
中國傳入西方的技術與發明
大約與現在相隔的世紀
方板鏈泵
15
輪式碾磨機
13
水力輪式碾磨機
9
水力冶金鼓風機械
11
葉片式旋轉風選機
14
活塞風箱
14
拉式紡機
4
手搖紡絲機械(11世紀出現的一種紡車上的均勻撚線錠翼,14世紀水力已應用於紡機)
3-13
獨輪小車
9-10
航海運輸
11
車式碾磨機
12
有效耕畜挽具;胸帶(左馬馭者)
8
軛
6
石弓(單臂)
13
風箏
12
直升飛機螺旋漿(用繩索旋轉)
14
活動連環畫轉筒(靠上升熱氣流轉動)
19
深鑽孔法
11
鑄鐵
10-12
卡丹式懸架
8-9
平圓拱橋
7
鐵索橋
10-18
運河船閘閘門
7-17
航海製圖法
10
船尾舵
4
火藥
5-6
火藥用於戰爭技術
4
磁羅盤(磁石匙)
11
磁針羅盤
4
磁羅盤用於航海
2
紙
10││思││兔││網││
雕版印刷
6
活字印刷
4
金屬活字印刷
1
瓷器
11-13
西方傳入中國的技術與發明
螺釘
14
液體壓力泵
18
曲軸
3
鍾表裝置
8
培根正確評價了三大發明的曆史意義,而這三大發明都起源於中國。雕版印刷是一種把要印的書的每頁分別刻在每塊木板上的印刷術。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中國佛教經文。活字印刷也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藝人試製成功;1041到1049年間,這位普通藝人製作了用泥土焙燒而成的活字。以後幾個世紀中,中國人用木頭和各種金屬活字代替了泥土活字。這些發明由中國傳到中東,再從中東傳入歐洲。在歐洲,1423年,首次使用雕版印刷,1456年,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書《穀登堡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