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方麵說,女生們隻是即興照了幾張青春活潑的照片,再被人傳到了網上,並被不斷地 轉載。即使有所謂的消極的“公共意義”,也未必全是女生們的過錯。但是,透過網上種種苛刻的謾罵與指責,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對孩子們不經意的“自由流 露”仍有著怎樣的不寬容。這也讓我不由得想起巴黎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裸體雕塑,以及那些隨意徜徉在沙灘之上的露乳者。
法國社會學家 柯夫曼(Jean-Claude Kaufmann)總是別出心裁地找到觀察社會的方法。《女人的身體,男人的目光》(CORPS DE FEMMES, REGARDS D''HOMMES)便是這樣一部傑作。如上所述,在法國的海濱海灘上,裸露雙乳是件很自然的事。但在柯夫曼看來,這裏同樣有著關乎人類文明進程的種種隱 秘。為此,由柯夫曼帶領的五人調查組在海灘上走訪了三百人,詢問他(她)們關於裸胸的態度。
不出所料,柯夫曼得到的多數回答是 ——身體是自己的,隻屬於自己,因為它是自己的顯示,再親近的人都無法支配它。所以,父母不會幹涉孩子是否在海灘上裸乳,即便他們認為這種決定是不恰當 的。同樣,當一位叫羅塞琳娜的女子被問到丈夫對她裸乳有何意見時,她甚至發起了火,“丈夫,丈夫,這是我的身體,不是他的。”在她看來,身體的自主性是一 個非常重要的原則。
由此出發,柯夫曼說認為充滿開放精神的海灘更像是一所“民主學校”。如有被訪者說,在這裏,有形形色色的人, 胖的、瘦的、白人、黑人、黃種人。這樣很好,如果隻有一種類型就太可惜了,這意味著這仍是少數人的天地,但海灘是屬於所有人的。沒有誰能阻止胖人躺在海灘 上,同樣,老人或許著實不好看,但是這樣做很好,這是她個人的自由,不應該為此感到害羞。
應該說,一個人的完整權利,至少應該來 自兩方麵的自治。一是思想自由,二是身體自由,而身體自由同樣包括行動自由與審美自由。惟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社會契約。海灘上這些被訪 者的回答,其所揭示的即是“身體自治”。從理論上說,無論是在私生活還是公共生活中,隻要你不侵害他者的權利,便應該有支配自己的身體並且使之免於禁錮的 權利。
1968的五月革命,同樣被理解為法國的才子佳人們謀求身體解放的運動。當時有一句話是“鋪路石下是海灘”(Sous les pavés la plage)。盡管許多人對這句話的含義不甚了了。但是,鋪路石在這裏顯然被當作一種封閉大地的象征。就像拉丁區的鋪路石曾被掀起來砌成街壘,如何處理鋪 路石,總是與人們爭取自由的隱喻相連。當人們渴望像沙灘一樣自由自在,那麼就應該掀翻沙灘上的鋪路石,以爭取沒有束縛的身體自由。
不可否認,今日中國已經漸漸走向開放。沒有哪個男人還會因為觀賞女人的小腳而激動得心驚肉跳。互聯網的興起,同樣被視為建設公民社會的良好契機。有意思 的是,上網一直被人們理解為自由自在的“衝浪”。如果我們樂意承認網絡同樣是一所“民主學校”,是一所兼容並包的“大學”,那麼,所有衝浪者就不應對那些 在海灘上平等生活、自由嬉戲的人們視而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