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局的逐漸明朗,使得反法西斯聯盟的主要盟國開始思考該如何重建戰後的新秩序。雅爾塔會議的召開在確定戰後世界的勢力範圍,而在金融這一塊,也是亟待解決的大問題,因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係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蕩不定。
美英兩國政府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構思和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體係,分別提出了“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懷特計劃”和“凱恩斯計劃”同是以設立國際金融機構、穩定彙率、擴大國際貿易、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為目的,但運營方式不同。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實力得到穩固,雙方於1944年4月達成了反映懷特計劃的“關於設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專家共同聲明”。建立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關鍵人物是美國前財政部助理部長哈裏?懷特,憑借戰後美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三黃金儲備和強大軍事實力的大國地位,他力主強化美元地位的提議力挫英國代表團團長、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懷特計劃”成為布雷頓森林會議最後通過決議的藍本。
這是因為經過數年的戰爭後人們在二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發現,美國成為這場戰爭的最大贏家,美國不但最後打贏了戰爭,而且在經濟上美國發了戰爭財,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擁有的黃金占當時世界各國官方黃金儲備總量的75%以上,幾乎全世界的黃金都通過戰爭這個機製流到了美國。1944年7月1日,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簡稱布雷頓森林會議),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經過3周的討論,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製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即布雷頓森林體係。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簡稱IMF)和世界銀行(簡稱WB)。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之一,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複。關稅總協定作為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的補充,連同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的各項協定,統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即以外彙自由化、資本自由化和貿易自由化為主要內容的多邊經濟製度,構成資本主義集團的核心內容。
布雷頓森林體係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彙兌本位製,又稱美元-黃金本位製。它使美元在戰後國際貨幣體係中處於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隻有通過美元才能同黃金發生關係,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從此,美元就成了國際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國的主要儲備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第一,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確認1944年1月美國規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價,每一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黃金。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按官價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為使黃金官價不受自由市場金價衝擊,各國政府需協同美國政府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維持這一黃金官價。第二,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其他國家政府規定各自貨幣的含金量,通過含金量的比例確定同美元的彙率。第三,實行可調整的固定彙率。《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規定,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彙率,隻能在法定彙率上下各1%的幅度內波動。若市場彙率超過法定彙率1%的波動幅度,各國政府有義務在外彙市場上進行幹預,以維持彙率的穩定。若會員國法定彙率的變動超過10%,就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準。1971年12月,這種即期彙率變動的幅度擴大為上下2.25%的範圍,決定“平價”的標準由黃金改為特別提款權。布雷頓森林體係的這種彙率製度被稱為“可調整的釘住彙率製度”。
第四,各國貨幣兌換性與國際支付結算原則。《協定》規定了各國貨幣自由兌換的原則:任何會員國對其他會員國在經常項目往來中積存的本國貨幣,若對方為支付經常項貨幣換回本國貨幣。考慮到各國的實際情況,《協定》作了“過渡期”的規定。《協定》規定了國際支付結算的原則:會員國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得對國際收支經常項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製。第五,確定國際儲備資產。《協定》中關於貨幣平價的規定,使美元處於等同黃金的地位,成為各國外彙儲備中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第六,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會員國份額的25%以黃金或可兌換成黃金的貨幣繳納,其餘則以本國貨幣繳納。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本國貨幣向基金組織按規定程序購買(即借貸)一定數額的外彙,並在規定時間內以購回本國貨幣的方式償還借款。會員國所認繳的份額越大,得到的貸款也越多。貸款隻限於會員國用於彌補國際收支赤字,即用於經常項目的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