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後記(6)(2 /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軍事實力急劇膨脹,成為世界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與此同時,蘇聯力量也逐漸強大,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東歐一些國家在蘇聯的影響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再加上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在歐洲極力擴張自己的勢力,美蘇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西方國家提出了用除直接武裝進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行動來遏製共產主義,一場“冷戰”(ColdWar)在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展開。而標誌著冷戰開始的,則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

鐵幕這個詞,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當時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在眾議院宣稱:“要在布爾什維克主義周圍裝上鐵幕”。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的演說中(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鐵幕演說”)運用“鐵幕”一詞之意而首先公開使用,攻擊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用鐵幕籠罩起來”。此後,西方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用“鐵幕國家”來蔑稱社會主義國家。

從波羅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亞得裏亞海邊的的裏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在這條線的後麵,坐落著中歐和東歐古國的都城。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所有這些名城及其居民無一不處在蘇聯的勢力範圍之內,不僅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屈服於蘇聯的勢力影響,而且還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強的高壓控製。隻有雅典,放射著它不朽的光輝,在英、美、法三國現場觀察下,自由地決定它的前途。

這是丘吉爾演說中最著名的一句話,正是這句話,使得演講得到了“鐵幕演說”的名頭。丘吉爾這一演講和所使用的“鐵幕”一詞,立即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蘇聯方麵反應強烈,斯大林說,丘吉爾“現在采取了戰爭販子的立場”;美國朝野也受到強烈震撼,杜魯門很高興。但在美國國會中出現了若幹激烈的敵對言論,認為丘吉爾是想把美國引向“最恐怖的戰爭”,讓英國漁翁得利。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政界一位最有身份的人對蘇聯進行的最公開、最大膽的指責,這也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開始“冷戰”所發出的最初信號。有不少專家認為,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揭開了長達40多年冷戰的序幕。“鐵幕”一詞盡管不是丘吉爾的首創,但經他這麼一用,從此便成為戰後國際關係中有關東西方對抗的專有名詞。當然,丘吉爾發表如此言辭激烈的演說,並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當時國際形勢、英國的利益和丘吉爾的反共情結使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新的世界格局已見分曉,大英帝國風光不再,淪為二流強國;美國取代英國,轉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力主在全世界發號施令;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而且在世界範圍內也隻有它有實力向美國叫板。盡管美、英、蘇在二戰中曾經是一致對敵的盟友,但隨著戰爭的結束,由於彼此間利益的衝突,它們之間的摩擦不斷升溫。

在東歐、中東、希臘、土耳其等地,美國、英國和蘇聯更是爭鬥得異常激烈。美國在戰後世界新格局中的一舉一動總是受到另一強國蘇聯的製約,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形成之中。因而,美國政府正在製定著如何對付蘇聯的決策。此時英國惟有的希望是爭取美國輿論,尋求美國支持,重建歐洲均勢。丘吉爾的富爾頓演說是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精心安排的傑作。杜氏意在利用丘吉爾這位著名的“反共鬥士”投石問路。丘吉爾在演說中不僅充分表達了英國的意願,同時也道出了美國想說而不便公開說的主張,適應了杜魯門政府的需要。經過輿論界的一番哄炒之後,美國當權集團盡管感到同蘇聯公開決裂的時機尚未成熟,民眾還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即使政界領導人也有意見分歧,但是,散布蘇聯擴張和威脅的論調開始在美國輿論界占據了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