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大幕之後的第七年,在現在的德國南部、奧地利和瑞士的大部分地區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農民起義,史稱德國農民戰爭。
這些農民不拿鋤頭改拿刀劍也是被逼無奈,如果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日子過著,誰願意把腦袋掛在褲腰帶上啊,用評價《水滸傳》的一句話最為恰當,那就是“官逼民反”,不同的是德國的農民兄弟所受壓迫還要苦一點,畢竟梁山好漢的背上隻有官府一座大山,而德國農民不僅背著官府,還得背著教會這另一座大山。民國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曾流傳過這樣一對對聯,上聯是:自古未聞糞有稅,下聯為:而今隻有屁無捐,橫批:民國萬稅。在當時的國統區這則對聯可能隻是一個誇張,但是對於馬丁路德時期的德國農民來說那就是真實寫照了,而且不但人活著得交稅,就是人死了還得交稅,這就讓很多人連死都死不起了。一個人活著需要背負沉重的負擔,想一死了之一了百了都不行,真的應了那一句話: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當時的德國農民心裏都憋著火呢,整個社會就像是潑了汽油的一堆幹柴,隻要一點火星,立刻就會燃起熊熊烈火。就在這個時候,火星出現了,他就是閔采爾。
1489年12月21日,閔采爾出生於德國施托爾堡城的一個小手工業者家庭,童年很悲慘,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的爸爸就因為一點小事被當地的貴族送上了絞刑架,當幼小的他親眼看著自己的父親被絞死時,仇恨的種子就已經深埋在他的心靈中。之後的閔采尓在求學路上刻苦努力,可以說是頭懸梁錐刺股。百分的努力肯定會有滿意的收獲,學霸閔采尓在德國的很多著名大學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而且精通拉丁語、希臘語和希伯來語。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基督教是起源於巴勒斯坦地區,脫胎於當地猶太人的宗教猶太教,這也就意味著《聖經》的原版是用希伯來文寫成的。走出大學象牙塔的閔采尓成為了一名神職人員,因為出身的原因,閔采尓對那些貧苦農民十分同情,經常幫他們辦事,比如寫個信阿、照顧個病人阿之類的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和很多窮苦人成為了摯友,這其中有農民、城市平民、曠工、印刷工等等各種各樣的人,這一方麵使閔采尓深刻了解了占當時社會絕大多人的貧困、悲慘的生活狀況,另一方麵也使得閔采尓在這些人中建立了崇高的威望,為他之後輝煌奠定了基礎,究竟如何,咱們暫且先賣個關子。
了解到社會真實現狀並且有過切膚之痛的閔采尓,開始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教會上,希望通過教會來改變,但是他痛苦的發現現在的教會並不能實現他的想法,因為教會已經和貴族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的欺負老百姓,當時歐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就是最大的地主,不是別人,就是教會。如果讓教會帶頭放棄土地分給農民估計夠嗆,如果都是耶穌還差不多。說句不太貼切的話,閔采尓也算是給教會打工的,對教會那些見不得人的下三濫的事知道的底掉,他知道通過現在的教會並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之後他做的事跟馬丁路德差不多,那就是準備改革教會,為此他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小的秘密團體,但最後無疾而終。
所以,當閔采尓讀到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的時候,那種高興勁兒就甭提了,沒準還真就蹦起來了,覺得找到知音了,而且馬丁路德畢竟是神學教授,那文章寫得是鞭辟入裏、入木三分,把閔采尓一下就給鎮住了,用現在的話說立馬就成了馬丁路德的鐵杆“腦殘粉”,
在給馬丁路德的信中說“你是我的榜樣和燈塔”。閔采尓覺得這樣還不行,還不能表現出對馬丁路德如江水般滔滔的敬仰之情,幹脆當眾稱馬丁路德為師,說馬丁路德是我老師。馬丁路德就比閔采尓大六歲,沒準之前還真教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