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宗教改革(5)火星(2 / 2)

閔采尓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就成了馬丁路德的忠實信徒,在馬丁路德的安排下在德國各地進行宗教改革活動,如在維登堡地區進行反對教皇黨徒的鬥爭,又在茨維考擔任了路德教(又稱為新教,意為“新的宗教”)的牧師。如果說閔采尓小時候父親被殺是人生當中的第一個轉折點的話,那他在茨維考擔任路德教牧師的這段時間則是他人生中的另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閔采尓的行動還是采用和平手段,性質跟咱們中國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一樣的,但是在茨維考呆了四個月後,也就是1524年8月的時候,閔采尓就成了一個堅定的革命者,決心用武力來改變現狀。

閔采尓到茨維考之前,也與其他地方的貧苦人建立了深厚的聯係,但是為什麼他之前還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但到了茨維考之後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暴力分子”了呢,原因就在於在茨維考有著一個特殊的人群——再洗禮派。

這個再洗禮派是基督教的一個派別,有很多自己的主張,最主要的一個主張就是沒有貧富差距的“千年王國”即將到來。沒有貧富差距這一條,是不是跟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的口號“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差不多,跟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的共產社會理想是不是本質上一樣?看來世界上的窮苦人,不論職業、不論地域、不論人種,他們的理想都是一樣的啊。

而向來極度同情窮苦人的閔采尓迅速被再洗禮派所同化,並且還更為激進,人家再洗禮派隻是給大家夥提供了一個念想,說天下大同的“千年王國”就要到來了,大家一定要堅持住啊,隻要再忍個一段時間之後就能過上好日子了,隻不過這個時間是幾天還是幾個月還是幾年十幾年可就不知道了,反正是快了,隻要堅持住,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你招手。再洗禮派的主張也是和平方案,但是閔采尓不同,可能是受到了小時候生活的影響,也可能是接觸的窮苦百姓的生活太過於悲慘,閔采尓強烈主張人們應該自己去主動迎接“千年王國”的到來,而不是被動的等待,最好馬上、立刻行動,“千年王國”明天就實現才好呢,所以他就主張廣大的窮苦人應該積極地行動,哪怕訴諸於戰爭也在所不惜。閔采尓是一個坐起而行的人,有了想法就要用行動去體現,他在廣大的窮苦人中間頻繁的演講,而他在人民中間崇高的威望使得人民都願意相信他所說的話。他在他的演講中煽動人民進行暴力革命,而且還引用了《聖經》中的一卷《馬太福音》裏耶穌的一句話為自己的語言作證,耶穌說:“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的”,而且他自己還宣告:“整個世界必須忍受一次大震蕩;這是關乎不敬上帝的人垮台而卑賤的人翻身的事。”

從此,他與馬丁路德開始走向分裂,因為馬丁路德一直主張采用和平手段達到宗教改革的目的,而愈來愈激進的閔采尓卻走上了暴力革命這條路,曾經是緊密夥伴的兩個人中間的裂痕越來越大,最終竟發展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馬丁路德稱閔采尓“到處煽風點火”,早晚要“在一個早上殺人”,而閔采尓則稱之前萬分敬仰的“老師”馬丁路德為“因為他們給了你一杯葡萄酒,就淪為十足的金錢奴隸”。曾經誌同道合的兩人最終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不禁讓人唏噓不已,但是他們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因為私人恩怨,並且都為了自己的理想奮鬥到了最後一刻,他們都值得人們用敬仰的眼光來看著他們。

沒有了馬丁路德陪伴的閔采尓在自己的道路上越走越急、越走越遠,並最終組織、發動了偉大的德國農民戰爭,波瀾壯闊的戰爭大幕,最終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