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宗教改革(4)驚濤駭浪(1 / 2)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因為贖罪券引發的“慘案”。在羅馬的教皇想重新修一下教堂,但是苦於沒有資金,這可怎麼辦?不知道是誰就出了主意說咱們麥贖罪券吧,就宣傳買了贖罪券之後,無論你犯了什麼罪,也不管你犯得這些罪有多大,隻要你買了,你就能上天堂。這個說法就類似於我們現在告訴那些學生無論你考多少分,無論你學的怎麼樣,隻要你交了錢買了我的券,你就能上清華!如果現在真有這樣的券,估計得賣瘋了。同理,當時的人們一看隻要我買了券我就能上天堂,哪能不買啊?!買!但是這說法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國王有幾個相信的?類似於法國這樣的強大國家,雖然教會也賣贖罪券,但是怎麼著也得收斂點,要不然惹急了又被人打一頓可就不好了。但是對於德意誌地區(現在的德國及其附近地區),教會就把貪婪的麵目展現地淋漓盡致,大肆榨取當地人的血汗。因為當時的德意誌地區都不是四分五裂了,簡直就是碎成了渣,把相當於兩個河北這麼大的地方分成了100多份,可以想想一份究竟有多大……教會也喜歡挑軟柿子捏,這些地盤上大大小小的國王啊、領主啊之類也是敢怒不敢言,惹不起啊。就這樣,在德意誌地區就有大量的普通老百姓花費大把的金錢去買這個看上去“高大上”實則就是一張廢紙的贖罪券。

就在教皇那夥人正在高興地數著姍姍發光的金幣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究竟惹出了多大的麻煩。要是他們提前知道結果,估計就是打死他們也不會做這件事了。教會兜售贖罪券的這件事可是惹惱了一個時年34歲的威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他頗有點文革時期那種大字報的精神,在1917年10月31號這一天將他寫的布告張貼在了當地教堂的門前,上邊是他關於贖罪券的看法,總共有九十五條。可他在張貼布告的時候,他還不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會引起多麼大的震蕩,他肯定也不會知道他的這九十五條觀點在後世會有一個專門的稱呼——《九十五條論綱》,不知道以此為標誌而爆發的驚濤駭浪會對歐洲、對世界造怎樣的衝擊。他就是馬丁路德,掀起了宗教改革大幕的那個人。

《九十五條論綱》一經出現,就不脛而走,很快就傳遍了德意誌諸邦,並且逐步傳到德意誌地區之外,如法國、英國、瑞典等地。馬丁路德的觀點使整個基督教世界發生了一場十二級的地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在馬丁路德之前也有威裏克夫、胡斯等人提出了改革的主張,但是為什麼他們都沒有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偏偏馬丁路德成為了宗教改革第一人?說起來他得感謝兩個國家——拜占庭帝國和咱們中國。

首先咱們來說說為什麼要感謝拜占庭帝國。羅馬帝國在分成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以後,西羅馬帝國曇花一現,很快就被滅掉了,但是作為它孿生兄弟的東羅馬帝國卻很長壽,存在了1000多年,因為帝國的首都位於君士坦丁堡,又被稱為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就是現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

拜占庭帝國在經曆了1000多年漫長的歲月後,終於在1453年迎來了最終謝幕的時刻——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壽終正寢。在拜占庭陷落之後,逃亡到西歐的拜占庭學者們帶來了大量的古典,其中就包括原版的《聖經》。西歐人如獲至寶,跟現在的粉絲看見了明星是一樣一樣的,爭相傳閱阿,馬丁路德肯定也不能免俗。因為原版《聖經》是用希臘文寫的,馬丁路德還專門研究了研究希臘文,在他看《聖經》的時候,看出事來了:怎麼原版上的意思和我之前看的版本上邊德爾意思不一樣呢?學過英語的都知道在翻譯句子的時候難免會出現意思上的偏差,就比如古詩“兩隻黃鸝鳴翠柳”翻譯成英文就是“兩隻小鳥在唱歌”。《聖經》也是一本書,在翻譯的時候肯定也會出現類似的問題,丁路德就發現原來之前的翻譯版與原版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就讓他產生了對執行“盜版”《聖經》的教會的法的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