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潼關失守(2 / 2)

沒等哥舒翰做出決斷,他的一個得知秘密的門課,賣主求榮,將消息通報給了楊國忠。

為了安全起見,楊國忠急忙入宮,對李隆基說:‘兵法上講居安思危,今天潼關軍隊雖多,但在後麵並無防軍,萬一潼關失守,長安暴露在敵前,請陛下選三千監牧小兒,集中訓練,以防不測。“

李隆基不知楊國忠的真實意圖,覺得有道理,同意照辦。

楊國忠命令心腹建安軍將分領監牧小兒軍,另外招募一萬,命心腹杜乾運統領,駐軍灞上,對外宣稱加強軍務,實際遏製了哥舒翰返回長安的通途。

哥舒翰感到了事情的嚴重,為防不測,決定先發製人,借口議事,把杜乾運召來潼關,找了個罪名殺了。

失了杜乾運,楊國忠知道哥舒翰跟自己較上了勁,為求徹底解除威脅,他開始思考如何奪取哥舒翰的兵權,以絕後患。

正在楊國忠絞盡腦汁之時,密探回報,說在陝郡的範陽軍,兵不滿四千,且多事老弱,守備相當鬆弛。

楊國忠見天賜良機,立即催促李隆基,讓哥舒翰兵出潼關,進軍受福陝郡、洛陽。

李隆基忽視了政治問題,同意了楊國忠的方案。

詔令傳到潼關,哥舒翰認為當以持重為本,孤軍深入敵後,犯了兵家大忌。本著聖旨回文解釋了貿然出兵的危險性以及固守潼關的重要性。

為了逼迫哥舒翰出關,楊國忠在朝中大力宣揚敵勢薄弱無備,潼關軍應該速速出擊,哥舒翰逗留不前,實在貽誤戰機。

李隆基求勝心切,沒有仔細權衡,就派遣中使去潼關,督促哥舒翰引兵出關。迫於朝廷壓力,哥舒翰不得已隻能執行皇命,上馬前撫鞍慟哭,場麵萬分悲壯。

哥舒翰入陝,於六月份抵達靈寶西原,偽將崔乾佑以逸待勞,設兵於險要之地,南憑山,北臨黃河,留出隘道六十裏,等待唐軍。

四天後,兩軍進行了會戰。

哥舒翰沒有覺察到崔乾佑的計謀,根據表麵現象,認為敵軍勢弱,可一股而殲之,命令士兵突進,然而道路狹窄,官兵眾多,擁擠在一起,根本不能實施突進。

崔乾佑見狀,命令早已準備下的機車柴草點燃,一時濃煙滾滾,官軍睜不開眼,自相踐踏,多數墜入滔滔黃河。後軍見前軍混亂,隨之潰奔起來。崔乾佑再出精兵,從官軍後麵發動攻擊。官軍完全喪失了抵抗力,或填於黃河,或棄甲逃竄,號哭聲震天動地。在損失一萬多人後,僅十之一二僥幸逃脫到北岸。

哥舒翰在幾百騎的護持下,渡河入關,關前原有三塹,每塹廣兩丈,深一丈,倉皇的官軍多數跌入其中,不一會便填滿,後來者見他而過,得以入關的僅僅八人。

崔乾佑乘勝追擊,兵臨潼關,哥舒翰被部將火乞兒綁在馬上向崔乾佑投降。

潼關是扼守關內外的重要門戶,他的失守,使得關內大批地區暴露在敵前。很多關內的長官都棄職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