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逆天而行(1 / 2)

潼關失守,哥舒翰兵敗,長安危急,在此之前,李隆基並沒有予以高度的戰略重視。他還在迷信官軍的力量,非常盲目的迷信,他還在相信楊國忠的判斷,非常偏執的相信。

當潼關落入崔乾佑之手,李隆基才感覺到事態的嚴重,產生了深深的焦慮,迫不得已從後台走向前台,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

在長安城中,甚至在整個關中地區,不止是李隆基這個皇帝,所有的官民為此寢食不安。

在哥舒翰兵敗黃河後,他曾經率領殘兵入關,組織了返奪潼關的衝鋒,並且不斷遣使者向長安報信,李隆基親自接待心事,並且派了監牧兵前去增援。

六月九日黃昏,潼關方麵發出的平安烽火,沒有按規定的時間出現,人們日夜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潼關已經失守了。

京劇之下,李隆基著急宰臣商量對策。

楊國忠早已經估計哥舒翰帶著主力入陝,潼關勢必難守,預先安排了劍南節副使崔圓,在蜀中準備接駕事宜,他沒有告知李隆基,一切在暗中進行。

當李隆基苦著臉問怎麼辦時,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西遷的主張。

放棄首都,朝廷西遷,李隆基是不願意的,但是他別無良策,其他宰輔也拿不出什麼好的辦法。直至此時,李隆基才意識到,朝廷還有一根救命稻草,涼王李躍,早先李隆基猜忌李躍的勢力與威望,已經功高蓋主,倘若剿滅叛軍,該以何來封賞,功高蓋主,鋒芒太盛。然而現在,朝廷危難之際,李隆基隻有寄希望與涼王李躍。遷移朝廷的事情無人附和,不了了之,但是李隆基下定決定,讓涼王李躍率精銳入關中平叛。

十日,百官在此被找到朝堂議事。

楊國忠一變從容的樣子,痛哭流涕,追問眾人有何挽救時局的辦法?與會者唯唯諾諾,還是沒人提出可行的建議。

為達到西遷的目的,楊國忠大著膽子直接批評李隆基說道:“人們說安祿山要謀反已經有十年了,但是陛下始終不相信。今日局勢發展到這個地步,不是宰相的過錯。”

李隆基無言以對。

然而長安不保的消息卻不脛而走,並且迅速傳遍城中。士民們慌亂不看,收拾細軟,攜妻帶子,紛紛離開長安城,自尋生路去了,向來繁華的西京,頓時變得蕭條起來。

再不走,就來不及了,楊國忠頻頻催促韓國、虢國毒人入宮,勸李隆基西遷。

其實,李隆基心裏明白,走是唯一的一步棋,可為了臉麵,任憑韓國、虢國夫人怎麼勸,他都不露聲色。

十一日,李隆基照常入朝,前來的官員僅有十之一二。

人心徹底離散,可是玩慣了政治的李隆基,登上勤政樓,再次宣布親征,希冀給他的臣民們以刺激。親征,人們已經聽了多次,可這次怎麼也不相信了。

親征不過是李隆基穩定忍心的權宜之計,實際是為了西遷贏得充分的時間。他暗中命令魏方為禦史大夫兼置頓使,負責西遷事務,京兆少尹崔光遠升京兆尹,留守西京,邊令誠掌管宮闕管鑰。

為了遮蓋行蹤,對外宣布是見那節度大使潁王李繳將赴鎮,讓川蜀方麵做好迎接準備,安排好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