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潼關失守(1 / 2)

潼關,哥舒翰承高仙芝之策,堅守不出,潼關是險關,隻有一條小道能入關,而潼關則是騎在小道之上,道旁是波濤洶湧的黃河,正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哥舒翰的對策,使得範陽軍隻能望關興歎。

在李隆基看來,河北地區起義風起雲湧,形勢明顯有利於唐廷,眼下隻要保住長安,就能贏得整個格局的變化與主動。然而要保住長安,首先得扣住潼關,因此潼關是命脈所在,也是把握轉機的關鍵。

作為潼關的主帥,哥舒翰身負天下重任,身係朝廷安危,為了提高他的權力與威望,更是為了表示信任,李隆基授予左仆射、銅鍾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頭銜,使得哥舒翰成為了宰相。

在入相之後,哥舒翰第一件做的事情,卻是在大敵當前,利用身上的眾人來公報私仇,他對早先戶部尚書安思順夥同安祿山,一起排擠自己的事情刻骨銘心。要除掉安思順,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他和安祿山聯係在一起,有謀反的嫌疑。

可是在安祿山初反的時候,安思順是最早向朝廷報信者之一,李隆基對他采取了既往不咎的態度。這個角度無法切入,哥舒翰另外動了心思,讓人偽造了安祿山致安思順的書信,說是在潼關俘獲的敵使身上所得,同時,他上表給李隆基,說安思順以前九幽七罪,今天又通敵,應該誅之以謝天下。

李隆基接到送來的表章和信函,雖然知道不可盡信,但當今正在倚重哥舒翰,不能叫他失望,否則很可能出現不可預測的因素,不得已之下,為了對哥舒翰有個交代,李隆基下令誅殺了安思順以及他的弟弟太仆卿,將他們的家屬流徙嶺外。

很多朝臣私下裏都為安思順叫屈。而楊國忠想要救安思順,卻不能救,隻能眼看著走上刑場,他環視當朝,有分量的大將,除了哥舒翰,僅剩下安思順,安思順意思,便失去了對哥舒翰的製約。他感覺到一種潛在的威脅,哥舒翰擁兵潼關,如果有什麼對自己不利的舉措,後果不堪設想。

他開始防範哥舒翰,不止是防範,甚至希望解除這種威脅。

楊國忠的擔心不是多餘的,通關方麵確實有相應的反應。

在王思禮看來,範陽兵變,楊國忠至少負有激化的責任,加上他秉權亂政,天下百姓已經產生強烈的怨恨情緒,而且他一貫排斥異己,李隆基又對他言聽計從,而哥舒翰並非是他線上之人,輕則這掣肘,重則很有可能在關鍵時刻射上一支冷箭。留下楊國忠,對哥舒翰是一件大禍害。哥舒翰一旦出事,自己必受連累。

思慮停當,他麵見哥舒翰,建議道:“安祿山起兵,原是以誅殺楊國忠為號召,公可流兵三萬守關,效仿漢代挫敗七國之策,調發精銳兵,回誅楊國忠。”

看見哥舒翰沉默不語,王思禮又獻上一策,“或者冒充叛軍,出二十騎往長安,將楊國忠劫來潼關殺之”

哥舒翰不以為然地說道:“如此做成了我反,不幹安祿山事。”嘴上這樣說,其實,王思禮的建議,正合哥舒翰的心意,覺得可行,隻是怕冒失行事,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結果,從而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