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枉 枉 枉!(1 / 2)

安祿山洛陽稱帝,長安危急。

李隆基布置完軍事防務,為了加強政治影響,他再次強調了親征的必要性,命令太子監國。對宰相們說:“朕在位已經有五十年,常常倦於繁忙的政務,去年秋天,就準備傳位太子,但因為水旱齊至,朕不欲遺災給子孫,待年成轉好再說。今不料逆胡突然發事,朕當親征,使太子監國。待事平之日,朕將高居無為。”

楊國忠聽到此語,如同五雷轟頂,大驚失色。

退朝之後,他急忙找到韓、虢、秦三夫人商量對策,說道:“太子久恨我楊家專橫,他一旦得到天下,我和妹妹們的死日不遠了。”

說罷抱頭痛哭,請三位夫人入宮,讓楊貴妃設法阻止太子監國,以保全家族。

三夫人哭道楊貴妃麵前,楊貴妃又哭到李隆基麵前,他銜土請命,表現出傷心欲絕並且悲淒嬌婉的神態。

李隆基看了大為不忍,太子監國之事暫且被擱下不提。

潼關在高仙芝的經營下,雖不能說是固若金湯,但是至少可以確保長安暫時無虞。他自守潼關,令部將分兵駐紮,以成掎角之勢,彼此可以互相呼應。

追究洛陽失守的責任,邊令誠被削去官爵,以白衣身份在軍中效力,高仙芝令他監巡左右廂諸軍,可準著皂衣行事。

高仙芝和封常清配合很是默契,然而邊令誠仗著監軍的身份,長長擅自主張,幹涉軍務。高仙芝不滿之下,以拒絕他的意見為還報。二人起先尚為事務爭,逐漸演變為意氣之爭,矛盾愈演愈烈。

邊令誠赴京述職,中傷高仙芝與封常清,他對李隆基說:“封常清因為洛陽敗績而動搖軍心,高仙芝放棄陝地數百裏,還盜減軍士糧餉。”

此話集中了李隆基的心坎。

安祿山的叛變讓李隆基對於邊將產生了一種極其不信任的心態,他的內心變得很敏感,相當敏感,這也是李隆基為何不願意涼王李躍帶兵來長安增援的主要原因,涼王李躍的軍事勢力比不上安祿山,但是涼王李躍的兵將實力卻是雄冠天下。

李隆基既因為封常清丟失了洛陽惱火,有隊高仙芝放棄陝郡不滿,也不派人調查核實,偏聽偏信,至少此時李隆基能信任的人太少了,除了他自己的感覺,還有這些常年陪伴左右的宦官,李隆基已經對其讓人都有一定的防備心,尤其對本就邊將多加猜忌。他命令邊令誠持著敕令,返回軍中斬高仙芝、封常清問罪。

邊令誠回到潼關,在驛南西街召見封常清,出示聖旨。

封常清坦然地說:“我封常清之所以今日不死,是不忍褻瀆國家的榮譽,受戮於敵手。既然討逆無功,則死亦甘心。”

說完,取筆寫草表,交付給邊令誠,托他轉呈皇帝。

封常清引頸就戮後,被陳屍於蘆席上示眾。

此時高仙芝在外麵巡視,不知道發生了大變故,像往日一般回到廳中。邊令誠引陌刀手白人尾隨而進,將高仙芝帶到行刑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