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向邊令誠辯白說:“我遇敵而退,今得死罪不敢辭,但說我私吞兵糧及財物,實屬誣陷。上是天,下是地,兵士都在,足下豈能不知?”
他又對施刑的兵士們說:“我在京中召得你們,雖得少許物,但卻連裝束都不能滿足,便一起上陣殺敵,以立戰功而取得高官重賞。不料賊勢浩大,無奈引軍到此,準備固守潼關。我若真有罪,你們當說實;我若確實無罪,你們當說枉!”
兵士們向來敬重高仙芝,隻因為聖旨在上,無法相救。聽到這番斷腸話,他們齊聲大叫:“枉!枉!枉!”
聲震天地。
高仙芝注視著封常清的屍首,感慨著說:“封二,你從微到顯,始終相隨於我,初引拔你為判官,後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你同死於此,豈非是命?”
說罷,陌刀手揮刀執刑。
高仙芝死後,李隆基命令將軍李承光攝領守軍。
危難之際,大敵當前,李隆基連山兩將,不僅釀下政治失誤,也犯了軍事大忌,更在人心上造成了混亂。
高仙芝留下的空缺,由誰來補?李隆基一陣躊躇,思謀良久,想到了河東節度使哥舒翰。其實,哥舒翰盡管是和高仙芝齊名的名將,但是由於他恣意聲色,貪飲杯中之物,積疾於內,在範陽兵變以前,洗浴時中風病倒,入京養病,已經不再擔任實際職務。
選擇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李隆基隻是用他兩點:“一點是他的威名,一點是他與安祿山長期不和。”利用矛盾,李隆基想讓哥舒翰為他盡力保住潼關,他也用的放心。
哥舒翰以病推辭,李隆基堅持讓他披甲上陣。
李隆基給哥舒翰配置了軍事班子,一眾大將為裨將,統領河西、朔方、河東以及高仙芝的舊部共八萬人,號稱一十萬,進守潼關。
哥舒翰臨行前,李隆基親自登上勤政樓置酒送行,百官在郊外踐行。
抵達潼關之後,哥舒翰因病不能理事,委政給田良丘,田良丘沒有軍權,無法統一布置,隻得王思禮統領騎兵,李承光統領步兵。王李兩人互相爭長,指使號令不一,紀律鬆弛。加上哥舒翰治軍太過嚴厲卻與士兵們沒有多少感情,士卒離心,漸漸失去了鬥誌。
潼關陷入了僵持局麵,此時官軍方麵,表現較為出色,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真無菌擊敗偽大同軍,乘勝拔了靖邊軍。偽軍發兵來救,郭子儀率軍果斷出擊,獲得殲敵騎兵七千的大捷。郭子儀親自進軍雲中,攻克馬邑,再進東徑關。朝廷聽聞郭子儀屢立戰功,授為禦史大夫。
與此同時,隨著顏真卿舉起了起義的旗幟,河北長沙太守顏杲卿秘密聯絡忠臣之士密謀起義之事。顏真卿是顏杲卿的堂弟,他獲知堂兄準備起事,派遣侄子前往常山,商議聯合行動,雙方出兵切斷了安祿山返回範陽的退路,以阻止叛軍西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