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背景》一書的宗教部分第636頁解釋了吳王廟(素旺奇裏廟)的曆史背景,該寺廟是在1775年左右修建的,那時候,人們稱之為“奧廟”。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那時候宋卡府還沒有遷移到奧揚運河的東邊。這座廟被認為是城廟,也是舉行宣誓效忠儀式的皇家廟宇。
我們推測,起先修建寺廟的人也許是吳文輝公爵,確切的證據是聖物底部的題詞和宋卡第六任吳氏城主吳綿公爵寫的詩詞。1775年,吳王廟(素旺奇裏廟)得到了皇家的恩準允許建造經堂。
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皇家的批準,但根據宗教部門的有關文件可以分析如下:
一、吳讓侯爵在擔任城主的時候,曾在這裏宣誓效忠,所以吳王廟(素旺奇裏廟)可被看作是皇家的寺廟。但開始建造的時候,廟內是沒有經堂的,隻是坐落在聖地的一座木結構建築物。
由於與緬甸的戰爭和獨立戰爭而導致國家的貧困,鄭信王在當政時期是不支持建造寺廟的,他還下令加強對僧侶的管理。後來的拉瑪一世國王推動了廟宇的修建,他恢複並改動了許多寺廟的名字,使之更為貼切和更有文化味。其中的沙叻寺改成了瑪哈泰寺、邦蘭鋪寺成了桑韋威沙亞拉寺、沙莫根寺成了泰瓦拉恭衝寺、基萊廟改成了吳王廟(素旺奇裏廟)。
國王的弟弟戈帕拉乍瓦親王也支持廟宇的改名和恢複。
二、1777年,當吳讓侯爵還隻是子爵的時候,這個廟很可能叫奧廟,裏麵也沒有佛堂,他也許不會用自己的名字去命名它。而且那個時候,貴族精英都沒有用自己的名字或頭銜去命名寺廟。第一次恢複有可能是在拉瑪一世的當政時期,宋卡公爵吳文輝執行國王的政策,想為國王及其弟弟修建一座寺廟,以此來表達他對王室的感恩。
這與中式塔身的石刻是吻合的,即拉瑪一世國王與王弟支持宋卡公爵吳文輝家族。在國王登基成為卻克裏王朝第一位國王之後,全國各地其他的城主,幾乎都麵臨著遭廢黜的前景。
恢複之後,宋卡公爵吳文輝根據國王的政策,也許把廟名從奧廟改成了吳王廟(素旺奇裏廟)。他還裝修改造了揚通寺和康寺,由此可以推想,吳文輝向戈帕拉乍瓦親王捐獻了大量的錢財,用以恢複在曼穀和吞武裏的寺廟。基萊廟也許在1785年改成了吳王廟(素旺奇裏廟)以資紀念。
三、國立圖書館的當地文獻推測說,吳文輝公爵也許恢複了這個寺廟,並修建了一座中式的石塔來追憶他的父親。
作者邀請幾位語言學家對這個信息進行分析研究,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基本相同的,即上述的這個假設或許是不正確的,因為石刻上使用的是皇家的詞語:“宋卡公爵(吳文輝)願意提供……在蛇年竣工。”
顯然,宋卡公爵(吳文輝)使用的是“願意提供”這樣的詞語,因為他想把這個廟提供給王室成員使用,而不是他父親那樣的普通人。
由此得出的結論是,宋卡公爵(吳文輝)也許建造了這個寺廟和石塔,為的是表達他對拉瑪一世國王及其弟弟的謝意,感謝對他家庭的寬宏仁慈。拉瑪一世確實很照顧宋卡城主吳讓,在剛開始當政的時候,就詔令吳讓子爵晉升為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