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7年的時候,鄭信王率領暹羅軍隊征服了包括洛坤府在內的幾個城府的投敵派。在洛坤府戰役之後,洛坤府城主和“洛坤差德裏”(也是洛坤劇的一種表演形式)的演員都被帶到了吞武裏。
“洛坤差德裏”都由男演員表演,主要角色是“素通伯爵-馬諾拉”故事中的素通伯爵、瑪諾拉和汶伯爵。從南方帶演員過來,是為了恢複包括“洛坤奈”和“洛坤諾”(洛坤劇的又一種表演形式)在內的傳統戲劇和文化藝術。
鄭信王派巴叻努去統治洛坤府,允許他上演“洛坤奈”,這就與其下轄的宋卡鬧矛盾了。宋卡城主去首都覲見國王的時候報告說,洛坤府上演“洛坤奈”,宋卡人民吃苦頭了。根據他的說法,許多織女和年輕漂亮的女子被帶去洛坤府參加表演。於是國王下令改變宋卡的級別,讓其直屬曼穀的中央政府領導,而不是屬於洛坤府管轄。
在拉瑪一世當政時期,國王嚴格堅持大城府時期的傳統,禁止“洛坤奈”在宮廷之外演出。大城府時期的“洛坤奈”隻能嚴格上演三個劇本:《羅摩衍那》、《伊瑙》(班集)和《烏那魯》(阿尼魯達),而“洛坤差德裏”則全由男子演出。
拉瑪二世時期,有些學者諷刺說,國王隻為上述三個故事編寫劇本,他沒能力自己編寫故事。而且人們也三番五次呼籲,請求能夠在宮廷外麵上演“洛坤奈”。這兩個理由導致了情況的改變。
國王根據頌通、瑪尼比猜、蓋通、猜亞則和卡威寫了五個劇本,他兒子策陀王子為父親編寫了《頌西猜》。該王子後來繼父親之後成了拉瑪三世。
拉瑪二世在當政時期還放鬆了關於舞台劇的三條規定如下:
一、把“洛坤奈”的劇本從原先的三個增加到六個,但演出範圍還是局限在宮廷或皇家儀式上。
二、王室成員、達官精英和城主府尹允許演出“洛坤奈”的三個故事。
三、“洛坤諾”的演員允許穿戴“洛坤奈”的服裝。
這些規定的鬆動,使得宮廷外的百姓能夠與宮內一樣享受欣賞戲劇的樂趣。
南方人原先就喜歡歌舞戲劇,所以國王的命令使得南方城府的洛坤劇表演日臻完美,各城府間還產生了相互競爭,尤其是在洛坤府。
文獻記錄說,洛坤府的“洛坤奈”和“洛坤諾”演出水平與宮廷裏一樣高。
不幸的是,下一任國王不怎麼喜歡戲劇和娛樂,他更關心的是能夠帶來財富的商貿和投資。因此,他簽發命令,撤銷了“洛坤奈”隻能在王宮裏演出的規定。女演員紛紛住到了貴族精英的府邸。而那些達官貴人也相互競爭創作“洛坤英”(女子戲劇),並漸漸地在貴族階層中成為一種流行的娛樂活動。
女子戲劇的競爭也擴展到了其他的主要城府,尤其是在南方的城府。因此可以推測,宋卡城主也有他自己喜愛的戲劇班子,並與洛坤府之間開展了激烈的競爭。
1845年,輔助宋卡政務的吳誌仁報請城主吳誌生堂兄的批準,在宋卡修建三朗橋。1847年橋梁建成後,橋邊安置了三塊石碑,分別用漢文、暹文和馬來文鐫刻了建橋的盛事。
同年,擔任了二十九年宋卡城主的吳誌生侯爵,在久病後去世,享年七十歲。吳誌生的子孫後裔都有好出息,有的擔任了部長、副部長和教授學者等,在泰國很有影響。例如本書作者之一岱隆·素旺奇裏(中文名吳大龍)博士,是泰國前副總理、國會議員、慈善家、素旺奇裏基金會會長、納宋卡家族協會前主席;還有曼穀著名大律師維京·素旺奇裏博士,他是納宋卡家族協會創始人和前主席。他們都是宋卡城主吳誌生侯爵的第八代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