暹羅王子丹龍曾經指出,宋卡府與洛坤府城主之間的關係緊張,是因為宋卡分出去後直屬曼穀管轄,與洛坤平起平坐了。這個說法是對的,而且爭議導致了南方城市的災難。

開始的時候,是賽武裏城主與洛坤府城主鬧矛盾,因為洛坤府城主顯然支持其兄弟阿帕努拉侯爵。洛坤城主與阿帕努拉侯爵雖然之前因為爭奪賽武裏城主職位的時候有過衝突,但他們畢竟是兄弟。後來阿帕努拉侯爵去沙墩擔任統治者,直接歸屬洛坤府的領導,與洛坤府城主關係密切起來了。

由於受到冷落,賽武裏城主感覺不好,於是背叛暹羅投靠外國,尤其是緬甸和英國。

賽武裏城主私底下訂立合同,允許英國租借檳城,還與緬甸結盟。曆史資料沒有提及具體的時間,但他私下裏向緬甸國王昂瓦進貢。

1823年,緬甸國王昂瓦打算進攻暹羅,要求賽武裏和越南分別從南方和東方發起攻擊。

但緬甸國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因為他與英國發生了爭執。

結果,暹羅國王拉瑪二世命令洛坤府城主率軍從宋卡和博他侖去打擊賽武裏。賽武裏統治者逃去了檳城。

吳誌生當宋卡府城主的時候,正是拉瑪三世帕喃格勞(鄭福)的當政時期。1831年,前賽武裏城主的兒子阿末打裕定起兵奪取了賽武裏,迫使賽武裏城主帶領居民逃往博他侖避難。宋卡下屬的七個城邑全都投靠阿末打裕定,一起來圍攻宋卡。宋卡府和洛坤府隨即向曼穀的中央朝廷求救。

拉瑪三世指派帕康公爵率暹羅水陸兩軍前去增援。在主力援軍到來之前,洛坤城主已經攻克了賽武裏。宋卡軍民奮力反抗,配合曼穀的水軍擊敗了叛軍。阿末打裕定及其外國的追隨者害怕被俘,都自殺了。

聯軍鎮壓了所有七個反叛的城邑,並更換了城主,還有吉蘭丹和丁加奴的城主,形勢平靜下來了。帕康公爵在宋卡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塔,然後班師回朝了。

七年後的1838年,洛坤府和宋卡府的城主都在外地參加一個葬禮,前賽武裏城主的侄子、海盜東姑目沙哇和東姑阿卜杜勒,與普吉府耀島的海盜頭目萬瑪利勾結起來後攻占了賽武裏。賽武裏城主(洛坤府城主的兒子)與當地居民退往博他侖躲避戰禍。

東姑目沙哇接著去攻打董裏和宋卡。暹羅國王下令洛坤府和宋卡府城主(吳誌生)緊急趕回去保衛他們的城府。拉瑪三世還派遣帕康公爵的弟弟斯裏比巴(他)侯爵會合威遷那龍侯爵,以及帕乍瓦林侯爵和警長,率領六千名士兵趕去增援。

回到宋卡後,吳誌生命令他管轄的七個城邑抵抗入侵。夷陵、塔尼、賽武裏和乍納城主帶領部隊在賽武裏通樸郊區試圖阻止敵人,但沒有成功。

暹羅軍隊撤退到巴東和甲倫(也許是現在的空倫),猜素林子爵率領五百名兵士想去保護乍納,但晚了一步,乍納城一杯敵人焚毀。猜素林子爵退回去,在布甲會合了宋卡的部隊,而在巴東和甲倫的部隊則分散後去了班南甲猜的兵站。

宋卡城主吳誌生命令在內城周圍搭建木結構兵營。外城也用兵營保護起來,以暹羅灣為界,分為道伊和空三龍兩翼。兩千人編成四個分隊布置在長度為二十四裏的兵營裏,相互間距離為八裏,有聯絡通道,還配置了火器。地上的大炮旁邊寫上了“誓死保衛宋卡,決不後退一步”的標語。侵略者也在他們的據點設置了九個兵營。

根據記載,吳誌生至少兩次向洛坤府城主求救,但遭到了對方以幾個理由為借口的婉轉拒絕。出人意料的是,洛坤府統治者命令他兒子賽武裏子爵帶領四千名兵員去收複賽武裏,而不是來援救宋卡。此舉顯然說明,洛坤府“不願意”幫助宋卡。

這使得曼穀的國王很是不安,他評論說:“他們想奪回賽武裏,不去施救宋卡,像是陌路人似的。我倒想知道他們為什麼要放棄宋卡,也許敵軍在宋卡的兵力要比在賽武裏更加強大。聽說宋卡城主在苦苦哀求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