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宋卡(Songkhla)一詞是“送魚”(SongPla)一詞的變形,因為該城市有一個很大的魚市場。也有人認為,這個詞來源於“信孔山”(SingkhonMountain),因為他們相信,漁民從海灣看到的貓島、鼠島和華考奠(紅山頭)都是山坡的形狀。然而,宋卡是與“辛哈”(獅子)有關的,漁民看到的這些島嶼很像蹲伏的獅子。

宋卡一詞顯然是在1767年大城府第二次被緬甸攻占之後出現的。緬軍的入侵在泰人中造成了裂痕,他們由此分成了五個派別或聯盟:達信、彭世洛、曹方伯爵、比邁和洛坤城主。

1768年,洛坤城主去世,代理城主乃息宣布獨立,建立了洛坤城主聯盟來統治馬來半島的幾個城府。他還發兵去征伐春蓬、把抽、猜也、朗萱、克拉、拉廊、竹古童、達瓜巴、攀牙、博他侖城、宋卡、達尼、農集、堤壩、也鈴、孟賽、玻璃市、沙墩、普吉、董裏、甲米和幹乍那迪。

乃息任命他的親戚乃威迪為宋卡城主和宋卡子爵。

1769年,吞武裏王朝鄭信王率軍南下征討洛坤城主聯盟,乃息與乃威迪聞風逃往北大年。鄭信王追到北大年,下令當地的城主交出兩人。北大年統治者聽從了鄭王的命令。

鄭王後來詔令當地居民乃戎為宋卡城主和宋卡伯爵。吳讓乘鄭王在宋卡的機會,進獻了自己的奴隸、50箱紅煙和所有的財產,請準為四島五島的燕窩專采權稅吏。鄭信王隻收下50箱紅煙,恩準了吳讓的請求,任命他為金山財官(征稅官),允許他從事燕窩采集業務,條件是每年納貢白銀五十斤。並昭封他為子爵,爵號鑾因他奇裏頌木。由於吳讓經營有方,人們稱他“廉鬆頭”,又稱“伯翁”。

吳讓有兩個妻子和六個兒子。他與福建老家一起過來的原配夫人劉氏,生子文輝、文耀、文臣。到宋卡後於1758年,吳讓娶了博他侖女子莊氏,生子文成(天成)、文振(玉成)和文茂(茂成)。

1769年,鄭信王把吳讓的三子吳文臣帶到京城吞武裏當禦伺。

1775年,吳讓子爵帶了燕窩生意的收入和其他貴重禮品去覲見鄭信王。鄭王欣賞他的忠心,昭封他為宋卡城主,通稱昭孟,亦作國主,接替辦事不力的乃戎。

於是吳讓成為宋卡新的城主,建立了吳氏王國,城署設在廉鬆。宋卡當時是暹羅的第二大城市,位於南方邊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宋卡華人多,與馬來亞的聯絡也多。吳讓建立的吳氏王國,其範圍不僅是宋卡一個地方,還包括了今泰國的北大年、陶公、也拉來,以及今馬來西亞的吉蘭丹、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四個州。

1782年,國王拉瑪一世(諡號“帕佛陀約華朱拉洛”國王)登基,開始了卻克裏王朝(又稱曼穀王朝)的統治。他撤銷洛坤城主乃息的爵位,轉而任命他所信任的乃息女婿乃柏繼之。

宋卡城主吳讓子爵努力效忠新王朝,還盡力避免與洛坤城主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中央王朝十分欣賞他的忠心,稱讚宋卡城主吳讓做事靠譜,後來把他晉升為宋卡侯爵,爵號丕雅素旺奇裏頌木。

1784年,宋卡侯爵吳讓去世,享年六十八歲。死後他被埋葬在廉鬆村的磨底山麓。

當時的拉瑪一世國王看重吳讓的功德,昭封他的長子吳文輝繼位,成為宋卡新城主和子爵。

吳文輝名胤,字胤官,生於1745年。與父親吳讓一樣,他也是富商,善於經營,尤其是在錫礦和燕窩方麵的生意。他把自己的收益貢獻給國王,深得拉瑪一世的喜歡。

文輝繼任宋卡城主的第二年,即1785年,拉瑪一世命令他建造三十艘戰船,以保衛曼穀。這些戰船很大,有18米長和4米寬。國王派弟弟蒙空親王到宋卡監督造船工程。

1786年,緬甸與暹羅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緬甸國王巴東率領九支大軍來向暹羅挑戰,這就是暹羅史上的“九軍戰爭”。

暹羅國王拉瑪一世命令蒙空親王領軍去收複被緬軍侵占的洛坤府。戰勝緬甸之後,蒙空班師回朝,途中在宋卡府郊外作了停留。那個時候,原宋卡侯爵乃息的兒子坤龍·拉乍蒙裏從宋卡城主吳文輝子爵那裏篡奪了城主的權位,於是蒙空親王處決了乃息的兒子以及暗地裏唆使緬甸攻打宋卡的乍納城主。然後蒙空親王與吳文輝子爵率領軍隊征服反叛的北大年,俘獲了該城府的統治者。鑒於其他城府依然效忠王國,蒙空親王帶上塔尼侯爵、吳文輝子爵和一幹兄弟,去拉瑪一世國王麵前比武受封。國王很高興,晉升吳文輝為統治宋卡的侯爵,爵號丕雅素旺奇裏頌木,昭封吳文耀為宋卡副城主兼乍納城主,吳文臣和吳誌生為宋卡副城主。

1788年,吳文耀在乍納去世。吳文輝因為沒有後代,於是過繼了吳文耀的三個兒子:吳誌從、吳誌生和吳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