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洛坤(那空是貪瑪叻)國王詹他帕努在公元1230年宣布獨立,把猜也(盤盤)作為它的殖民地。根據蘭卡聖典《小史及花鬘供養》所述,詹他帕努國王被描述為偉大的洛坤國王,他率領一支由四萬名泰米爾和馬來士兵組成的軍隊於1247年攻打蘭卡。
推翻蘭卡之後,軍隊把拉曼納派佛教帶回洛坤,用蘭卡的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來替代三佛齊的大乘佛教。
由於水軍的入侵,人們紛紛逃往宋卡湖西部,結果造成洛坤府陷落,沙庭城差一點成為蘇門答臘的殖民地。
據說沙庭城坐落在距離泰國灣大約一公裏的地方,容易遭受攻擊。城市逐漸變弱,後來遭遇海盜的襲擊和攻占。
西部的行政中心改成了居民區,就是現在的邦香或才鬆山。因此可以相信,博他侖府是在佛曆約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建立的。博他侖的勢力沒去控製沙庭城,而是控製了宋卡湖周邊的地區,使之成為東南亞地區一個重要的佛教中心。
在洛坤府的統治下,博他侖維持著殖民狀態。1448—1488年間當政的特萊洛國王想把權力集中到大城府,但博他侖依然屬於洛坤府。
即使在大城府納萊王當政時期,宋卡也不叫宋卡。一位詩人寫了一首詩讚揚國王成功地鎮壓了在城裏稱王稱霸的一位蘇丹。該城市據說坐落在華考奠(紅山頭)旁邊,統治著宋卡湖附近的地區。詩人把這個城市叫做維查基裏(維賈耶基裏)。
這首詩歌還提及了強大的納萊國王受到了維查基裏的挑戰。納萊國王忍無可忍,派遣一支強大的水軍去討伐和平定維查基裏的蘇丹,擊敗蘇丹及其部下,把他們活捉後帶回到了大城府。
維查基裏蘇丹1680年被鎮壓的曆史事件,大致是這樣的:
1602年,西裏伯斯島遭到荷蘭人入侵之後,波斯人摩戈爾帶著家人和部下遷徙過來了。他們在沙庭城登岸,修建了一個城堡居住區。大城府宋譚王從洛坤昭丕雅(公爵)那裏得知了關於摩戈爾的消息,決定任命摩戈爾為洛坤統治者領導下的百戶長。1620年摩戈爾去世,他的長子蘇萊曼接班,直至宋譚王時期的結束。
宋譚王的駕崩引發了權力鬥爭。後來一位叫斯裏·素裏亞永的很有影響力的將軍奪取政權後殺死了可能的繼承人,包括已故國王的弟弟和兒子,然後宣布自己為巴沙通國王。
維查基裏的蘇丹蘇萊曼效忠宋譚王,不喜歡這個新王,他宣稱獨立於大城府。巴沙通王幾次起兵去征討這位蘇丹,但每次都是失敗歸來。1668年,蘇萊曼蘇丹在四十六歲時去世,他兒子穆斯塔法當上了蘇丹。不幸的是,穆斯塔法蘇丹沒有像他父親那麼強大,維查基裏王國在1680年被納萊國王的軍隊攻占,蘇丹及其兩個弟弟哈桑和胡森在戰鬥中被俘。
由於博他侖統治者的強勢獨裁統治,宋卡這個詞也許是在佛曆的二十一世紀,即三百年前才出現的。文獻記錄說,在帕碧羅闍國王當政時期,從1693年胡森及其兒子塔塔開始,蘇丹蘇萊曼的子嗣就被派去統治博他侖。這個家族控製著博他侖,直至厄伽陀國王的當政時期(1758—1767年)。博他侖的政權也由占他羅翁家族分管,這是大城府不會去介入的。因此國王決定把博他侖分成三個部分——博他侖、宋卡和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