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後,吳芮的後人決定把吳芮墓(因被盜)遷回家鄉瑤裏。為防止再次被盜,新墓塚位於五股尖仰天台下的一個岩洞深處,至今遺跡尚存。他們還分別在休寧、婺源、浮梁和高嶺四處修建了吳芮的衣冠塚,所以出現了在安徽和江西境內不止一處的吳芮墓的現象。
現在著名的吳芮墓位於婺源城西四十八公裏的鎮頭鄉冷水亭村西南角的雞山。山上有三座並列的土堆,都是坐南朝北,宛如山巒起伏,土堆的間距約為百米,西座即為吳芮墓。墓室前有封門石,還有左右方石加固,周圍為青石羅砌。一塊橫臥的大墓碑,正上方有“午山子向”四個大字,表示風水,中間刻有“延陵郡三十三世祖漢長沙王諱芮溢文吳公之墓”,右側是“雍正十一年癸醜孟冬月吉旦”表明設立墓碑的日期是公元1733年的農曆十月初一;左側的落款是“陽郢臣淺公派下裔孫百拜”的字樣,說明當時修建墓塚的是吳陽、吳郢、吳臣吳淺和他們的子孫後代。
一個月後,吳芮的長子吳臣繼任成為第二任長沙王。他遵照先父的總體規劃治國理政,保衛國家的安危。長沙國依然政通人和,經濟繁榮,人們和睦相處。但其他的異姓諸侯君王卻接連遭廢黜或殺害。他們的王位都由劉邦的兒子接替了。
然後劉邦聽說淮南王英布在密謀造反。雖然身體有病,但還是親率大軍去討伐英布。在激烈的戰鬥中,英布寡不敵眾被打敗了,他帶領殘部逃往長沙,想去其妻弟長沙王吳臣那裏尋求避難。吳臣誘使英布去鄱陽,然後派人設伏殺了英布。與父親一樣,吳臣也對漢室忠心耿耿。他割下英布的首級,獻給了劉邦。劉邦任命兒子劉長為淮南王,代替英布。
到那個時候,漢朝初期為籠絡人心而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君王中,已經有七個被廢黜、殺死或逃亡。他們的王位都由劉邦的兒子或兄弟所接替,隻有長沙王例外。那是因為吳芮能夠識時務,對劉邦讚不絕口,而且他勞苦功高,為人低調。他愛民如子,時刻關心人民群眾的利益。他是一位曆史巨人,由於他的豐功偉績,漢室授予他管轄統治長沙國的權力,而且他的長沙王的爵位可以代代相傳,直至第五代,共四十六年。
由於吳芮的玄孫第五代長沙王吳差去世的時候沒有繼位的子嗣,吳氏的長沙王就此結束了存在。
五代吳氏長沙王及其諡號如下:
吳芮:文王(第一代)
吳臣:成王(兒子)
吳回:哀王(孫子)
吳右:共王(曾孫)
吳差:靖王(玄孫)
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後,漢高祖劉邦在長樂宮駕崩,漢惠帝即位。當時在位的諸侯王大都是劉姓的,例如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恒、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交和吳王劉濞。前麵幾個都是劉邦的兒子,劉濞是劉邦的侄子。異姓的,隻有吳芮的兒子長沙王吳臣。
長沙王吳芮的家族共有五人封王,九人封侯,在漢初榮極一時。但家族雖然尊榮顯貴,子孫人丁卻不是很旺。在吳芮六子中,唯三子吳淺一支綿延不斷,但在第五代以後,他們離開湖南北遷中原,此後他們的子孫開始興旺起來。
東漢時期的公元153年,為紀念吳氏始祖,吳郡(今江蘇省今蘇州)太守糜豹修建了第一個泰伯廟。他奏請朝廷尋訪吳氏後裔來主持廟祈儀式。泰伯四十三世孫吳如勝(載蘇州《皋廡吳氏家乘》)敬呈了吳氏的家藏世係。漢桓帝確認後任命吳如勝的二子、泰伯的第四十四世孫吳允承為奉祠侯,負責泰伯廟的祭祀工作。
吳允承是長沙王吳芮的第十四世孫,也是前一章提及的季劄二子吳征生的第二十五世孫,其父親吳如勝保管並修改了吳氏最早的宗譜。六百多年來幾經遷徙,現在季劄後代的吳征生一支已經返回了他們的故鄉吳郡(蘇州)。
到了三國時期,吳允承的一個孫子和兩個孫女南下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長孫女嫁給了縣吏孫堅。孫堅是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氏,他的二子孫權後來成為東吳國君王,與魏國和蜀國形成了三足鼎立。因此,吳芮後人的孫權母親被尊稱為“吳國太”。
在吳芮去世四百多年之後,孫權在長沙為父親修建孫堅廟。期間因缺乏木材,有人挖開吳芮墳墓,準備取其棺材的木料。開啟棺木後,掘墓人驚得目瞪口呆。他發現吳芮的容貌栩栩如生,衣服光亮如新。後來,掘墓人遇到了在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當官的吳綱,使他極為驚奇的是,這位吳綱的長相和個子很像他在棺材裏看到的死者吳芮。吳綱告訴掘墓人,他是吳芮的第十六世孫。這個離奇的故事,在諸如《水經注》和《世說新語》等曆史文獻中都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