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時針已經指向了十二的位置,校園裏那座高高地鍾樓,十層樓高的樣子,最頂端上放著一個大約有近百年曆史的大銅鍾,據說是剛剛建校時第一人的校長找人打造的。
重二百多斤,每到晚上便有守夜人負責整點報時,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從無間斷,風雨無阻。笨重的木樁撞擊在厚實的銅鐵上,“鐺鐺鐺”的響聲傳遍整個校園,聲音雖不清脆卻顯得更加綿亙悠長。
躺在床上的李憶將手機放在一旁,閉上雙眼,卻聽到一則消息的提示音傳來。半睡半醒中,打開後發現是謝雯發來的一則信息,上麵寫道:“椅子大大,竟然有人在罵你的《梵高先生》,你快打開微博看一看吧。”
見謝雯對自己的事情如此上心,李憶的心裏很是感動,打開微博後發現排在熱搜榜第二的新聞,不知道什麼時候換成了一則叫“無病呻吟,年輕終究是年輕”的文章。
隨手點進去後,李憶發現這是一篇說教文,文章圍繞著社會教義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站在仁義和道德的角度上,對個體的孤獨進行著批判。
文章寫道:“馬克思唯物論告訴我們,這個社會是相互聯係的,人們從出生起,無時無刻的不在享受著他人的勞動成果,同時在為社會創造著聯係。舉個例子,我們每天吃的大米,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他們忍受著日複一日的暴曬,風吹雨打,一年到頭辛辛苦苦種出糧食。
我相信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不能說是孤獨,他們在為這個社會創造著價值。精神的寄托通過糧食,將勞動者與消費者之間進行了串聯,兩者之間相互聯係,缺一不可,所以他們看似孤獨,內心卻應很是豐富。
換句話說,個人因為選擇生活的方式不同,所以經曆的人生也是不同。你樂於交友,喜歡工作,努力進取,每天活的充實而有意義,何來孤獨?而有些人隨波逐流,人雲亦雲,一輩子忙碌隻是為了活著而不是為了生活,你又怎能不感到孤獨?
追求不同,所以得到的也就不同,這種個別的甚至是低俗的現象何必拿出來無病呻吟。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詞,少年不識愁滋味,更上層樓,更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遍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最後麵文章的署名是李斌,之前那個和李憶有過一麵之緣的著名音樂製作人,更重要的一點是星光娛樂公司的旗下明星。
整篇文章沒有點名說是批評李憶年輕或者是說《梵高先生》無病呻吟,但是明眼人一看便清楚,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在說李憶。不然為何李憶剛剛唱完梵高先生,這篇批評孤獨的文章就出來了?
看完文章後,李憶也不得不說一句,對於這篇文章他也不好指出什麼問題,別說是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是批判自己的歌,就算是說出來他也站得住腳。因為有理有據,雖然說有點上綱上線的嫌疑,但是整體來說可謂邏輯清晰說的也合情合理,而且下麵的評論區明顯的分成兩部分人,可謂涇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