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陶瓷碎片(2 / 2)

釉中彩是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再燒1250--1340c,它是二次燒製,成品頗具釉下彩的效果。釉中彩的工藝相對複雜,成品表麵光滑細膩,耐磨、不易掉色,健康安全,但是價格相對會貴一些,一般家用餐具都會選擇釉中彩或者釉下彩。

釉上彩是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烤花爐烘燒600-800c而成的彩瓷。釉上彩,技術成熟於明中、晚期。釉上彩的優點是顏色豐富,色彩鮮明,表現形式多樣,價格不貴,缺點則是手感不夠光滑,摸上去花紋有凸起感,因二次燒製是低溫燒製,彩繪沒有完全融入釉中,比較容易磨損和褪色,但是這樣工藝的器物很受藝術家的歡迎,如果設計出色,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很高。

到了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文學藝術在這一時期得到蓬勃的發展。瓷器在這一時期也是得到很好的發展,展現出蓬勃生機。這一時期,各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陶瓷製品品種日趨豐富。中國陶器開始對歐洲及南洋等國大量輸出。

元朝建立以後,樞府窯出現,景德鎮開始成為中國陶瓷產業中心,其名聲遠揚世界各地。景德鎮生產的白瓷與釉下藍色紋飾形成鮮明對比,青花瓷自此走上一條光輝的道路。

明朝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已經站在世界陶瓷業的頂峰。景德鎮陶瓷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鬥彩更是傳統製瓷工藝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鬥彩創燒於明朝宣德年間,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各個收藏家的推崇。現在很多博物館都有收藏明清時期的鬥彩瓷器。這一時期,河北磁州窯、福建德化窯、浙江龍泉窯,也以風格迥異的優質陶瓷聞名世界。

滿清統治時期,西方中世紀教皇統治的暗黑時代早已結束,文藝複興、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經濟政治的擴張,世界各國之間的聯係加強。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陶瓷業進入了最為輝煌的時期,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灣以後,禁海開放,西洋製品開始湧入,西洋琺琅傳入中國,並就地設廠研製,稱之為洋瓷。

康熙皇帝喜愛琺琅,在他統治時期,聘請外國工匠,中外結合,花了數十年時間,成功創造了我們國家風格獨特的金屬胎琺琅、玻璃胎琺琅、瓷胎琺琅。以瓷器為胎者,則稱為瓷胎琺琅。與瓷器有關的琺琅工藝叫做畫琺琅,一般稱之為“琺琅彩“或者“瓷胎畫琺琅”,康熙皇帝特別喜愛這種畫琺琅。

清末民初,由於上層統治腐敗,國運衰落,外國入侵,簽訂了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大量賠款,人民貧困,食不果腹,中國的陶瓷製造業也日趨退化,進入了沒落時期,直到建國以前,未出現過讓世人注目的陶瓷作品。

如今,這荒天野地裏出現的陶瓷碎片是什麼意思呢?

王夢曉走了上去,那是一些製作粗糙的陶器碎片,甚至那陶片之中還有許多細小的裂紋。

王夢曉撿起一片陶器碎片。

上麵有一些簡單的花紋,而且就那個陶器的形狀走勢來看,應該是什麼大缸之類的東西。

這裏難不成曾經有人在這裏生活過?

王夢曉撿起幾塊陶瓷碎片,突然在一個殘破的陶片下麵見到一塊破布,她用棍子劃開那破布,卻見到幾塊白骨。

她的臉色頓時就白了,連忙把手裏的陶片扔了下去。

“怎麼了?”

顧思遠見她神色慌張,也忍不住跑了過去。

王夢曉指著懸崖峭壁下麵的罐子,手都有些抖了。

“那裏有骨頭,而且我看到的還像是人類嬰兒的骸骨。”

顧思遠連忙拉著她,遠離了那裏。

王夢曉驚魂未定,心跳的非常厲害。

她臉色慘白,沒有一絲血色。

“這裏怎麼會有小孩的骸骨呢?這裏沒有人家,應該不會有嬰兒出現才對啊!我覺得自己不能接受這一切。”

剛剛看那嬰孩衣服的模樣,年代應該也不算長遠,怎麼還有隨意丟棄嬰兒屍骸的現象呢?

衛景西沒有上前,他牢牢地牽住那傑西的牽引繩,不讓它上前。

發生了這樣的事,幾個人都有些沉默。

“我想那些屍骸也不是隨意丟棄的吧!應該是有什麼變故。以前我就聽說過這裏的一些事情。”

大家都好奇地望著他。

顧思遠便將自己聽來的東西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