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罐?開什麼玩笑?荒天野地的!”
衛景西不以為然!
要知道陶瓷、雕塑在我們華國有著數千年的曆史。
在原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使用石頭做的工具,也知道了火的利用。
那時候,他們會用火禦寒,用火燒烤食物,用火嚇退野獸的攻擊。
他們知道使用自然火,也會使用鑽木取火。
大火褪去以後,他們在火裏麵發現了堅硬如同石頭的燒土,因此受到啟發,學會了製作陶瓷。
陶瓷不但在我們華國有大規模的發現,甚至在遙遠的歐洲大陸,也有許多陶瓷器具和陶瓷碎片。
隻不過在我國,陶器更加精美,運用的地方更廣闊,包括生活器具、墓穴陪葬、宗教信仰、工藝品等。而歐洲大陸,他們隻是以此作為生活工具,比如鍋碗瓢盆,並且做工粗糙,沒有我們祖先那麼講究。
所以在歐洲陶瓷器=華國=china!
現在這荒天野地居然也會有什麼陶瓷碎片?莫不是他們發現了什麼不得了的事情?
“是陶器還是瓷器?”
顧思遠也很好奇!
陶器並不等於瓷器!因為它們的燒製溫度不同,而且使用的泥土材料也不同。
現在很多人都把陶瓷淪為一體,其實這是不一樣的東西。
陶瓷製造的主要材料是普通粘土。而瓷器一般是品質更好的高嶺土。
眾所周知,黏土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幹可雕,全幹可磨,造型靈活,可以塑造各種造型。
通常情況下,黏土燒至700度可燒成陶器能裝水、盛放物品,比起石頭,陶瓷製品更加靈活多變,有助於人類的自然生產。
而黏土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幾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更耐腐蝕。
因為土壤中含有的其它化學成分和含量不同,因而陶瓷也會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質地也會不一樣。
在我國,陶的出現要比瓷器遭的多。早在八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掌握了成熟的製陶技術,在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齊家文化、西安半坡史前遺址等大型的古遺址中都曾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陶器。而後由此衍生出很多著名的陶器,如黑陶、彩陶、白陶等。
商朝時期,製陶工藝趨於成熟,更多高品質的陶器被製作出來,如白陶。白陶燒製的材料是高嶺土,它的燒成溫度比普通的陶器要高,燒成溫度達1000c以上,她的出現標誌著製陶工藝的進步,它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到了商周時期,有一種似陶非陶,似瓷非瓷的過渡陶器出現,它被稱之為“青釉器“。
此時,這種“青釉器“已明顯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青釉器“質地比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麵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這種“青釉器“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秦漢時期,陶器已經成熟地運用在當時的生活、生產、祭祀、陪葬、藝術工藝等各個方麵了。比如舉世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就是彩陶工藝。剛出土的兵馬俑色彩鮮豔,栩栩如生,造型豐滿,讓世界為之驚歎。但是因為常年保存在地下,我國現有的技術還不能杜絕其氧化,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隻是一些灰陶。
東漢以後,青瓷出現了。這些青瓷相比於陶器和原始瓷器,它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麵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製瓷技術,標誌著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南北朝時期,白釉瓷器開始萌芽。
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
到了唐朝,瓷器燒成溫度能夠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工業高級細瓷的標準。而且這個時期因為唐朝統治者出色的政治統治,高官、貴族之間的厚葬之風盛行,生活之中處處都是奢靡之風,和歐洲的一千多年的黑暗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三彩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大放異彩。
白瓷的出現,也為後來的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的發展打下基礎。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三大類。
釉下彩一般是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燒製溫度一般在1250-1340c,釉下彩出現的較早,是在素坯上進行彩繪後用淺色釉或者透明釉一次燒成。釉下彩的表麵平滑潤澤,手感細膩,健康安全環保,花紋經久不退,價格相對也高,但是色彩卻不是很多,釉中的金屬顏料不易掉出來,一般做餐具的比較多。清代景德鎮出產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