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一切,趙茹當然並不知道,
她來蜀中隻是因為在家沒什麼事做,出來換個地方透透氣罷了。
可是自家的爺爺怎麼也不同意她一個女孩子出門,無奈之下,趙茹留書一封個,踏上了蜀中之行。
此時她正高興地在這個供奉武則天的寺廟裏瀏覽著。
“師哥,你看這裏,這個應該是清代的碑文。”
“錯,是宋代!你看這個碑文記載。”
趙茹湊近一看,高興地大聲笑了起來。
“還真的是呢!”
其實這些宋代的碑文並不是一直放在這裏的。
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蜀北加快了城鎮建設,當時人們在地基中發現了這些珍貴的石刻碑文,便上報於當時的文物主管部門,當時的文物工作者及時對這些文物進行保護和修葺,這些珍貴的文物才能在幾百年後向人們展示當初那個神秘的世界。
除了這些宋代墓穴的石碑雕刻,清代的《蠶桑十二事圖》也很出名。
蜀中多蠶桑,在那些自給自足的年代,蠶桑文化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蠶桑十二事圖》碑高1。3米,全長5.8米。
寺內《蠶桑十二事圖》首圖繪著嫘祖依馬小憩,一隻蠶蟲在一株桑枝上懸絲墜向嫘祖頭頂的畫麵,此圖取材於嫘祖與白馬的傳說。傳說蠶是嫘祖所變,桑葉乃白馬所變,在傳說中嫘祖父親被其它部落所擒,嫘祖承諾誰救出其父,便交給救父之人,結果一隻白馬救出了嫘祖,嫘祖父親大怒殺死了白馬,並剝皮掛於城牆之上,就在這時天空刮過大風,嫘祖也被風吹到天空摔死,後來嫘祖變成了一隻蠶,白馬變成了樹,取名傷心樹,後來演變成桑樹,從此蠶不離桑,桑不離蠶,他們成了一個整體。
《蠶桑十二事圖》中的《選桑椹》、《種桑》、《樹桑》、《條桑》四圖,展現了我國清代時期蜀中人民培植桑樹的情景。直到現在,這些辦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動中被采用著。
《蠶桑十二事圖中另外的《窩種》《種蠶》《喂蠶》《起眠》《上簇》《分繭》《醃蠶》《繅絲》八圖,展現的是清代人養蠶、繅絲、紡織的全過程。
如今這組石刻圖碑的拓片被紡織部和上海絲綢博物館進行了拓片收藏。成為華國桑蠶史上不可遺失的寶物。
據蜀北史書記載:清代嘉慶年間,蜀北縣今曾逢吉,舉人出身,清嘉慶十七年以軍功授昭化縣令。赴任後深入民間探索富民之道,號召縣民植桑養蠶,頗有政績。逐漸得出植桑養蠶致富之理。四年後調任利州縣令,仍一如既往地倡導栽桑養蠶,並對全縣每株桑樹遂一造冊登記,頒行隻能增植,缺一補一,嚴禁砍伐的縣規。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全縣境內所有道路兩旁皆桑樹成蔭,綠色夾道。清道光七年,也就是公元1827,曾逢吉升任鬆潘知州,臨行前,趕繪了極似連環畫的石刻《蠶桑十二圖》碑,告誡當地百姓及繼任縣令不要荒廢了植桑養蠶造福百姓的事業。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21世紀初期,蜀北還有很多地方種植桑葚,養殖蠶繭,
那時候各家各戶還有大量的桑樹,每逢春末夏初,人們便會從蠶商那裏買回蠶苗,小小的,黑黑的,放在小的足簍、簸箕、厚木板、紙上,為它們采回鮮嫩的桑葉,那葉子幼嫩又翠,人們還能聽到蠶咬食桑葉的沙沙聲。
少量的桑蠶並不需要消毒,隻需要按時更換桑葉殘渣,清掃蠶的小黑糞便,然後再喂些新鮮的桑葉便可。如果養殖較多,則需要生石灰定時消毒。
人們還要為桑蠶打造一個作繭的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