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苴國(2 / 2)

由於缺少植被的保護,經過多年的風化,裸露在外麵的化石已經顯得有些模糊。

當地居民由於沒有相應的專業知識認識,這些寶貴的曆史遺產被他們向平常的岩石一樣開采出來建築房屋,鋪建地板。

當時這些化石的發現引起國內外很多專家慕名而來,他們開采了部分化石用來做科學研究,還有一部分要求村民們就地保護。

但是遺憾的是,當時蜀北由於經曆了長期的戰亂和流離失所,衣食尚不果腹,根本沒有閑暇的時間去研究自然遺產保護辦法,而且想要進行保護,必須要有大量的經費。

當時的蜀北歸宿並不明確,蜀北的土地本分割成幾個區域,歸於不同的市州管轄,一個連自己未來的轄區都不確定,發展也沒有規劃的蜀北,又談何保護自己轄區內裸露的化石?又談何讓其發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經過華國上下討論、研究,這才一致決定蜀北成立以市為單位的轄區,開始進行蜀北地區的發展建設。

那時候大批的非原籍居民進入到蜀北,進行蜀北的生產發展建設,一切也才剛剛開始。

與此同時,華國經過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村民包產到戶的實踐證明:包產到戶可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

蜀北上世紀80年代初也進行了土地改革,將集體土地和山林包產到戶,形成以戶為單位的發展體係。

曾經屬於集體的共有森林和土地也被劃分給各家各戶。

那些被發現的珍貴化石就這樣分割到各家各戶的土地和森林之中。

農村的山石采伐和耕種林地砍伐並不需要什麼手續,隻要不是大規模的毀滅性的采伐,一般不會有人進行製止或者是強行限製。

在當時的社會,識文斷字的人群隻是極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也僅僅限於識文斷字,對於文化、文物、自然遺產之類的認識少之又少。

有人說那種裸露的石頭可以治病,人們紛紛上山采掘。

有人說那種石頭可以用來觀賞,村民們望著那些看起來和普通石頭沒什麼兩樣的石頭,讓那些喜歡的人若是喜歡就自己拿走,那些望著化石的人喜出望外,拿著工具,一袋袋開采又悄悄地運走。

後來有人說那種石頭可以賣錢,人們便拿著口袋背著竹簍趁著夜黑風高紛紛上山開采,得到微薄的收入卻也感覺十分滿足。

到了21世紀初,有專家覺得這批侏羅紀時期的自然遺產可以進行保護發掘,打造出一個和自貢差不多的侏羅紀世紀公園,他們這才發現那些山上除了一個個深坑和殘破不堪的遺棄品,哪裏還能找出幾根像樣的化石遺跡?

就這樣,保護研究和打造工作擱置下來了。

邱煦冰覺得有些遺憾。

文化的毀滅不是某一個人的毀滅,而是全人類的毀滅。

他一直覺得蜀北的文明有斷層。

因為他算了一筆時間賬:恐龍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至4億萬年前之間。

有關苴國的記載僅僅隻在1300多年前;4000年前的蜀中卻已經有了燦爛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寶墩文化遺址、金沙文化遺址。

而幾百裏之外的蜀北卻一直默默處於空白的斷層階段。

蜀北有豐富的河流和湖泊,這裏氣候溫潤,平坦的地方土地肥沃,丘壑山林之間有豐富的物產,可以獲取天然的食物及水果。

這樣一個地區竟然有近千年的空白,這本身就很不科學。

邱煦冰覺得曆史被遺忘的角落一定還靜靜埋藏在某個地方,等待著人們的發掘和發現。

所以他就帶著滿心欣喜與希望,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