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唐初,本市為地方豪族梁師都占據,自稱梁國,潛皇帝位。貞觀二年師都被滅,唐複設銀、綏、夏三州,均屬關內道管轄。
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本區東北部增設麟州(治所今神木楊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撒州設上郡(今綏德)、銀州郡(今黨岔)、朔方郡(今白城子)、新秦郡(今、楊城)。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撤郡,複設綏、夏、銀、四州。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宥州治所由內蒙鄂托克旗遷到今定邊境內。
後唐莊宗李存勖以府穀縣升州(今之府穀)。
五代時期州縣設有夏州(領朔方、德靜、寧朔三縣,均在今靖邊境內)、銀州(領真鄉、開光、儒林三縣,在今米脂、佳縣境內)、麟州(領新秦、連穀、銀城,在今神木境內)、府州(今府穀)、綏州(領綏德、龍泉、延福、城平、大斌五縣,在今綏德、清澗、吳堡、子洲境內)。
北宋時,榆林市屬永興軍路(初名陝西路),綏州、宥州被西夏占據,未設郡縣,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收複,元符十年(公元1096年)後,得失無常。宋高宗南渡後,又淪為金有,屬鹿延路的一部分,設綏德州、晉寧軍(佳蘆砦),大定二十二年(公元1182年)撤軍設綏德州、晉寧州(二十四年改佳州)。
元代綏德州、佳州屬延安路,綏德州領清澗、米脂二縣,佳州領神木、府穀二縣。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在長城一帶設置榆林衛,孝宗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九月設立東路神木道,領佳州、府穀、神木三州縣,中路榆林道領綏德、米脂、清澗、吳堡四州縣,西路靖邊道領保安(今誌丹)、安定(今子長)、安塞三縣,包括榆林市的定、靖、橫三縣。也就是這個時候,這個榆林衛,才漸漸形成了一個小城市。
隻是,這裏的風沙太大。風沙的南侵,逼的榆林三次遷城。
到了清朝,康熙大帝出征新疆準格爾,曾經路過這裏,特別喜歡榆林的桃花水豆腐!點名作為皇家貢品。
而大清朝庭裏的許多滿清犯官,包括哪些皇家的兒孫們,獲罪被流放到了這裏。那些人來到這裏,放不下架子,使得這裏變成了一座帶著皇家某些氣味的城市;好些食物,好些用品,好些習慣,包括哪些小調歌聲曲調,都抹上了大清都城——北京的某些特色!包括這裏的生活習慣,跟龍泉根本就不同。榆林城裏沒有窯洞,都是四合院,磚房房。
清雍正年間,設有榆林府和綏德直隸州兩個省轄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