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被錯劃了成分,錯傷的群眾,賀龍說:“中農土地被拿多了要調整,有些人不該死的死了,要幫助他們生產,照顧他們的子弟讀書,沒有土地幫他們解決土地。”
賀龍在會上檢討了自己,他說:“義合會議上防‘左’不夠,批評自己不夠,劃分階級上犯了錯誤。特別是我態度不好,方式最嚴厲,把鬥爭搞起來了,我批評了安文欽、李鼎銘,我念了那副對子,還介紹了其他解放區的一些村村點火、家家冒煙的例子。這些例子正是其他解放區所犯的錯誤。”
賀龍心情沉重地說:“義合會議對西北黨也是一個重要的會議,這個會議裏麵有一些錯誤,在這些錯誤裏麵,我負的責任八分就是八分,應負九分就是九分,錯了就錯了,錯了改正。”
他於1948年9月在西柏坡,向毛澤東所寫的報告中,以沉重的心情檢討了自己。報告中寫道:“義合會議中,在批評方法上還有缺點,特別是我,對於在‘三三製’政策執行上,對開明紳士缺乏原則性的遷就,對於財經部門、保安部門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嚴重現象,批評方式上過於嚴厲,這也是不應該的,這主要是由於我在緊迫的戰爭情況下,對各方麵工作的轉變,要求過急了一點。”
……
此時,也就是1949年的5月前後,許多解放軍部隊已經集中在了榆林附近的許多地方了。
再說說榆林,那是龍泉以北的比較大的古城,應該說是邊塞古城。
榆林地處毛鳥素沙漠邊緣和長城腳下,曆史上就是通往內蒙古的通道,是漢族與蒙古族物資交流的中心。
據史料記載,夏商時,榆林市的部分地方,如神木、府穀、佳縣等地,都在雍翟族境內,周代為雍州白翟的一部分,戰國時為秦國上郡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始皇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郡是其中一個。
而上郡就是龍泉。也就是在當時,榆林隸屬龍泉!
當年的秦太子扶蘇(?—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蘇,常稱公子扶蘇,秦始皇長子,母羋氏。
扶蘇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秦始皇對其給予厚望。嬴扶蘇認為天下初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等嚴峻政策,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將其派到上郡監督蒙恬軍隊,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最後在這裏,也就是上郡,後來的龍泉城,扶蘇蒙恬都被秦二世的大臣李斯設計逼死!
那個時候的榆林,還是上郡的一個關口兵營小鎮!
到三國時期,上郡、西河郡為匈奴占據,未設置郡縣。
東晉時期,匈奴王赫連勃勃在統萬城(今靖邊白城子)建立大夏國。
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太和十二年(公元488年)改設夏州。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仍設夏(治統萬)、長(治長澤,今靖邊境內)、綏(治龍泉、今綏德縣城)、銀(治儒林,今橫山境內)四州;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將綏州改稱上州,三年撤銷州製,設立朔方、雕陰二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