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曆史書籍上記載:“公元前二一二年,秦始皇特命將軍蒙恬修了一條從鹹陽西北的甘泉山向北,大致沿子午嶺之上,直達九原(今包頭)郡的長城下,長一千八百餘裏的直道,以增強對北方匈奴的防禦能力,——實際上是一條主要用於運輸部隊,糧草等軍用物資顯便捷的戰略公路。……途經上郡(今延安),綏州,榆林郡……”
而另一條道,東通山西太原,西通寧夏銀川。東邊要坐船過黃河到山西,可西邊,一條大路任人走。所以“哥哥要走西口……”的歌兒唱了多少代……
雖然交通發達,可城門一關,便是一座能防能守又能跑的石頭城了!
二郎廟正對著的廟坡一道街來並不寬,下坡半裏平路右拐大小街平行地連著,出了大小街又與通南門洞連。一路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那可真是:鹵雞醬肉黑涼粉,油餅子油漩白饃饃;喬麵碗坨羊雜碎,粉湯河撈炸油糕。小鋪子連著大鋪鋪,擺攤攤的人兒一排排。銀匠鐵匠叮叮當,木匠修門做窗吵吵嚷。駱駝騾子小毛驢,趕腳的人兒亂吆喝。山西梆子南路腔,寧夏花兒蒙古調,攔羊嗓子揮牛的聲,信天遊一吼四山裏應。
熙熙嚷嚷一座城,說不盡的繁華熱鬧。
順著廟坡向上走,左拐路過牌樓有幾座,頂頂有名的龍泉師範就在這裏。順著廟坡往下走,頭一左拐,曆代的州府縣城衙門就在這小街裏。
好美的一座古城。記得明朝一位官吏叫王瓊的詩《綏州即事》中曾讚歎這古城道:“百堞城邊萬裏流,關西突秀此名州。
山凝紫翠煙模寺,水漾瓊瑤月滿樓。
石淚亦舍秦國恨,樹聲常動朔方秋。
相思亭上應惆悵,青煙珊瑚一色鉤。”
這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又趕壇醮,也就是二郎神廟會。
說起寺廟,這城裏的寺廟有十來座:文廟、龍王廟、城隍廟、蘄王廟、忠義祠、節孝祠、東獄廟、九真觀,二郎廟。
說起廟會曆史更悠久。
每年的正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九月、十一月、臘月,吉日如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等不同日子都有不同內容的大小廟會。
《紅樓夢》裏的那回《享福人福深還禱福……》裏就是說榮國府女眷在五月初,在清虛觀打醮看戲的故事。所謂辦廟會,打醮,無非是求神求佛,保佑免災之意罷了。
據清朝縣誌上記載:“二郎神會相傳,前明正統三月二十八,鹵圍城。守禦禱神射,鹵退。遂大建廟宇,每年三月初九,州人於請神,……”“真君(即二郎神封號)廟,‘在城內洲治東,有國朝(清朝)田元愷碑記;一在文屏山,有前明大理少卿曹連碑記。……綏人每歲季春香火輻奏,為一州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