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39(2)(2 / 2)

劉銀華領導的鶴塘第二服裝廠效益猛增,形勢大好。根據鎮裏的要求,兼並了第一服裝廠,又擴建了廠房,招收了新工人,職工數量達到3000人。企業更名為江蘇金鶴集團有限公司。劉銀華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她還當選為鎮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由於前幾年劉銀華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除了在企業兼任黨總支書記外,還被任命為鶴塘鎮黨委副書記。自然,金鶴集團有限公司對社會的貢獻也大了,光每年上繳鶴塘鎮的資金就要幾百萬元。

2001年,金鶴集團生產的羽絨服達到了600萬件,比上年又翻了一翻,達到曆年的最高峰。可那年冬天老天不幫忙,出現了少有的暖冬,年初一那天,太倉的最高氣溫高達19攝氏度,大街上趕時髦的男青年已穿起了襯衫,女青年已穿起了連衣裙。北方的氣溫也比往年高得多。再加上全國羽絨服市場管理混亂,產品質量良莠不齊,低價惡性競爭,各羽絨服廠家盲目超量生產造成了惡果。金鶴羽絨服當年隻銷售了一半,還有300萬件成為庫存積壓。

大量的產品積壓,使一個效益很好的企業又造成了的虧損。這給劉銀華敲響了警鍾,這幾年各方麵太順利了,確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看市場盲目生產,肯定要摔跟頭的。2002年,太倉市根據國家經濟體製改革統一部署,集體企業都要改製為私營企業,或叫民營企業,可以一人買下全部資產或多人參股買下整個企業。

經資產評估,金鶴集團固定資產1億元,積壓產品3億元。

如果金鶴集團像上年一樣效益好,又沒有庫存,那麼實行改製肯定很容易,說不定很多人要搶著當老板或積極參股。可現在成了這樣一隻燙手山芋,誰還有興趣來買下?如果,沒有人買下,就要宣布企業破產,職工解散,由法院封存後向社會公開拍賣。

後來,鎮政府為了鼓勵原企業領導買下了,出台了一些優惠政策,積壓產品可以按6折價計算,但必須連固定資產一起買下。但整個資產還有近3億元。

劉銀華經過反複考慮,自己一手創辦發展起來的企業不能就在改製時解體,再說上麵讓企業改製,目的還是要讓企業發展,讓經營者完全承擔風險,增強責任心,杜絕集體資產的流失。

於是,她召開了企業職工代表大會,講了企業改製的意義,分析了企業改製後的前景,提出了今後發展的方向,要求全體職工一起參股買下企業。她提出了一個初步方案:她自己帶頭買下51%的股份,2名企業副職領導每人買10%的股份,50名中層幹部每人買1%以上的股份,普通職工除特殊困難的外,每人買1萬元股份。以後幹部職工除了拿一份工資獎金外,還根據企業的效益按股份分紅。經過企業職工代表討論,大家初步同意這個方案。可是,中層以上幹部感到一下子拿那麼多錢根本不可能。按照這個方案,劉銀華要拿出1.5億元,副職領導要拿出近3000萬元,中層幹部要拿出近300萬元。劉銀華說,我也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你們放心好了,我會跟你們一起想辦法的。

劉銀華找到了當地銀行,除少部分銀行肯貸一點款外,大部分銀行都不敢擔這個風險。因為集體企業轉為民營企業後,萬一倒閉,貸款就會成為壞賬。劉銀華沒有辦法,就找到了弟弟劉國華,這是她留的最後的殺手鐧,如果不是國華是華旗銀行行長,她也下不了參股51%的決心,也不敢誇下海口要拿出1.5億元。因為她知道,前幾天,國華還為太倉港港口開發區一個新項目解決了10億美元的貸款。

可她找到國華後,卻沒有那麼順利。具有多年國際資金運作實踐經驗的國華,不會輕易地買姐弟私情。他親自帶人對金鶴集團的現有資產進行了重新評估,並請專家與金鶴集團的領導一起進行市場分析,預測企業的市場前景。

最後,終於使劉銀華一顆懸著的心落了下來,國華不但願意解決金鶴集團中層以上幹部的大部分參股貸款,還準備幫金鶴集團上市。

消息傳出,企業全體幹部職工歡呼雀躍。但國華還是告訴姐姐,一定要接受去年盲目生產的教訓,根據市場規律運作,實現企業改製的成功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