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出英豪,宗澤人生中最華麗的篇章,是在1126年之後書寫的。那時候,他已經66歲了。
宗澤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家境貧寒,讀不起書,所以直到31歲才參加高考。他的成績很不錯,但主考官嫌他文章裏說話太直,隻以最低等的“同進士出身”錄取。
不過這也沒什麼關係,宗澤總算跳出了“農門”,有了公務員身份,不必像父輩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了。
此後,宗澤輾轉於各地,做些縣長之類的小官。1126年,66歲的宗澤獲得了生平最大的一份官職——河北磁州知州。不過這時因為金兵南侵,兵荒馬亂,磁州又處於前線地帶,調到磁州去的官員都不願前去就任。畢竟“官職誠可貴,生命價更高”。隻有宗澤這老實疙瘩不怕,他帶了幾十個隨從上任了。
他這一去,就把快要跌落深淵的宋王朝硬生生的拉了回來。
宗澤到了磁州後,招兵買馬,積極備戰。不久,他奉命出兵真定,在那裏,文人幹部宗澤與金兵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結果是:破金兵30餘寨,殺敵數百。戰果談不上輝煌,但在人人懼怕金兵的時節,這無疑是一個最佳強心針:原來金兵也並不是戰無不勝的,他們也有吃敗仗的時候。
宗澤非常懂得籠絡士兵,打完仗,他把獲得的羊馬金帛等戰利品全部賞賜給將士,這與貪婪成風的宋朝官員成為鮮明的對比,這也使得宗澤在將士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1月,磁州來了一隊人馬。為首的是要趕去金兵營中進行第二次談判的康王趙構。這時宗澤已經得到前線傳來的戰報,金兵已經把汴梁包圍得像一個大肉粽,就勸說趙構留在磁州,號召全國勤王部隊,以期抵抗金兵南侵。
趙構同意了。
此時,處於包圍圈之內的宋欽宗也做了一個正確的決策,任命康王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宗澤為副元帥。這避免了汴梁淪陷之後,國家陷入群龍無首的地步。
手握兵權的趙構卻無心率軍去解汴梁之圍,對於他來說,這確實是一筆不劃算的買賣。金兵太強大了,搞不好自己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萬一居然菩薩保佑,能夠打敗金兵,解了汴梁之圍,老大的位置也輪不到自己坐,倒是還是得做看人臉色說話的親王。
老實人宗澤哪裏曉得趙構的這些花花腸子,隻曉得催促他發兵,勤王護駕。趙構被宗澤惹煩了,交給他兩千人馬,讓他去拯救京城。趙構的算盤是這樣撥的:如果宗澤成功了,是自己的功勞;如果被打敗,不過是折折宗澤的銳氣,自己也沒什麼損失。
趙構跟他哥哥宋欽宗一樣,大算盤不會打,小算盤倒是打得蠻精的。
1127年1月,宗澤跨過黃河,與金兵開戰十三次,全部戰勝!這個驕人的戰績使得形勢一下子變得大好。宗澤甚至策劃,趁金兵帶著宋欽宗父子北上回國的當兒,趙構可以集合勤王部隊在半路攔截,救出宋欽宗等人。
趙構沒有批準這個計劃,依然在河北一帶收複實地,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為即將到來的南宋王朝做準備。
得知計劃被擱置以後,宗澤鬱悶得無以複加。當然,這個老實疙瘩永遠都不會明白趙構的那些小算盤,更不會明白政治鬥爭的殘酷性。
金兵剛走,趙構就開始籌備稱帝的事宜了。1127年5月,趙構在南京稱帝,國號建炎,史稱南宋,趙構則被稱為宋高宗。
宋高宗一登基,楚國“皇帝”張邦昌就慌張了。僅僅做了三十幾天皇帝的他趕緊向宋高宗投誠,請罪。或許是張邦昌做的壞事太多了吧,大臣們紛紛上書要求處死他。宋高宗倒也沒殺他,隻是把他貶到潭州軟禁起來。
宋高宗任命宗澤為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1127年6月17日,宗澤正式走馬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