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人一台戲(下)(2 / 3)

宋神宗命令王安石調查此事。照說,手握大權,也深得皇帝信任的王安石得到了一個鏟除異己的機會。雖然蘇軾兩兄弟販賣私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官字兩個口,想要弄點對蘇軾不利的證據,簡直就是小兒科。就算沒有證據,先把他們雙規起來,隨便在生活作風上找點茬子讓他下崗,也不是什麼難事。

王安石沒有這樣做。

在經過慎密的調查取證後,王安石還了蘇軾兩兄弟一個清白:查無此事。

經曆了這一事件的蘇軾卻再無心事留在首都了。或許是政治鬥爭的無情,讓他產生厭惡的感覺;或許是他想學習司馬光,明哲保身要緊。畢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因此,蘇軾自己請求外調。宋神宗跟王安石商量後,派他做了杭州太守。

這次調動無疑是蘇軾人生旅途的又一個低潮,不過,杭州民眾倒是因此而得益了。

第十二幕

潤之曾經說過一句話:“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

惜乎王安石同誌聽不到這話。

王安石變法,最讓人詬病的倒不是他強力推行的新法有多惡劣——鑒於對王安石個人品質的信任,這種新法再惡也惡不到哪裏去,而是他獨斷專行的處事風格,任人唯親的用人原則。

在我們現在看來,王安石也太缺乏民主包容精神了。他不能容忍任何異見者,導致眾多德高望重的高級幹部與他決裂。這當中有人曾經大力提拔他,比如文彥博、歐陽修等人,有人原來是他的朋友,如範縝、司馬光等人。雖然他們都是精英中的戰鬥機,卻因為對王安石某些做法表示質疑而被先後趕出朝廷。

王安石肯定誓死不會同意這句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王安石看來,凡是不支持變法的人,都沒有說話的權利。

沒有一項改革可以十全十美,王安石的改革順應時代潮流,值得表揚,但其具體操作中仍然有許多紕漏,有待完善。如果王安石能夠虛心吸納司馬光、蘇軾等意見領袖的觀點,把他們當成建言獻策的智庫,在實施過程時多收集民間反映,善莫大焉,也能減少大部分阻力。

1071年,開封知府韓維打報告說,有民眾為了規避保甲法,竟然“截指斷腕”。宋神宗就此事問到王安石,王安石回答說:“這事多半是謠言。就算不是謠言,也沒什麼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況老百姓?”

宋神宗頗為不悅地說:“民言合而聽之則勝,亦不可不畏也。”

王安石仍是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就連司馬光等人的話自己都可以不理不睬,更何況是什麼民言。

王安石不明白,士大夫階層可以看做是既得利益者,為什麼連普通老百姓也站到反對變法之列?自己是不是該反思一下呢?

王安石趕走司馬光等一班重臣後,給朝廷裏補充了一批新鮮血液。他考核幹部的標準隻有一條:絕對支持變法。除了這一條,什麼人品啊、能力啊等標準都可以適當放寬。這樣做的後果是:吸收了大量阿諛奉承之人進入領導班子。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比如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等人,絕大部分都被列進了《宋史》奸臣榜。雖然不排除撰寫《宋史》的舊黨以黨性代替人性,可他們這些人在當時確實做得比較過分——前麵說到的“烏台詩案”,就是他們一手炮製出來的。

這事兒可以多說兩句。

“烏台詩案”爆發後,蘇軾被逮捕,與他關係密切的朋友,如司馬光、範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甚至已經去世的歐陽修等29位大臣名士都受到牽連。當時賦閑在家的王安石聽說此事後,也連夜派人進京上書勸說宋神宗:“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蘇軾的小命這才保住了。

王安石曾經非常信任的一位得力助手呂惠卿,也是一位很有才幹的官員。但他後來為求自身升遷,竟設計陷害王安石,令神宗皇帝對王安石的信任大打折扣。王安石也算是自食其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