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人一台戲(中)(3 / 3)

冬天,蘇軾兩兄弟服喪期已滿,舉家搬遷,正在趕來首都的路上。

山雨欲來風滿樓啊。

第九幕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在王安石大刀闊斧的運作之下,聞名中外的熙寧變法正式開始。

王安石的改革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方麵麵。主要內容有:

一、青苗法。這個辦法是他以前在地方搞改革試點的成績,現在拿來在全國推廣;

二、農田水利法。政府鼓勵地方興修水利,開墾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種差役,公民可以不用自己服役,交一筆免役錢,政府另行雇人服役。按照該法規定,原來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錢。這樣既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也減輕了農民的勞役負擔。

四、方田均稅法。為了防止大地主兼並土地,隱瞞田產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實土地數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稅。

五、保甲法。政府把農民組織起來,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家裏有兩個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個當保丁,農閑練兵,戰時編入軍隊打仗。

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剛剛實施,就在朝廷裏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第一個站出來批評他的就是他曾經的老朋友:司馬光。

作為朝廷器重的大臣,司馬光發現改革可能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災難時,他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三次給王安石寫信,要他權衡考慮政治理念和治國方略,勸告王安石不可“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借此“以盡益友之忠”。 王安石的反應則是那封著名的《答司馬諫議書》。他以彬彬有禮的風度,針鋒相對的反駁了司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諫、怨謗”五個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這封信曾經收入中學語文課本。

巨大的政治立場差異,導致他們誰也無法將對方說服。從那開始,他們不但是政治上的死敵,在私人感情上也斷絕了聯係。

雖然司馬光身後站著一個龐大的名臣隊伍,比如歐陽修、韓琦、蘇軾等人,他甚至還獲得了皇太後的支持。但是,他們麵對的不僅僅是參知政事王安石,還有宋神宗。一心要勵精圖治的宋神宗把賭注全部押到了王安石身上。因此,可供司馬光選擇的道路不多:要麼轉變立場支持王安石,要麼收拾行李上路,退出權力中心。前者不符合司馬光的做事風格,他就隻有選擇黯然離開了。

宋神宗其實也很器重司馬光,他一邊支持王安石變法,一邊竭力挽留司馬光,而且欲封他做國防部副部長。司馬光目光堅毅的看著宋神宗,說:“要我留下也可以,請你全部廢除王安石的變法。”

話說到這份上,宋神宗也隻好黯然神傷的看著司馬光離去。

在接下來的10幾年裏,司馬光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專心致誌的寫那一本傳世之作《資治通鑒》。

司馬光走後,宋神宗不無擔憂的詢問王安石:“愛卿啊,雖然我是義無反顧的支持你,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老幹部都反對你呢?”

王安石以他一以貫之的彪悍表情說:“改革嘛,總是會觸及到許多既得利益者利益,他們反對才是正常的表現,這才證明改革是行之有效的。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我們可以趁此機會為國家補充新鮮血液。”

事實上,王安石在變法裏確實提拔了一大批忠誠於他的年輕幹部。比如前麵說到的沈括,後麵將會說到的蔡京。

宋神宗接著王安石的話題說:“我看蘇軾這年輕人挺不錯,要不把他升為諫官?”

王安石其實也很欣賞蘇軾的文學才華,但對他趨向保守的政治立場相當不滿,委婉的對向宋神宗說:“軾才亦高,但所學不正……”

宋神宗的建議就此擱淺。

當然,王安石也並未因為蘇軾對改革持異議就把他冷藏起來,任命他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可是蘇軾這渾小子毫不領情。王安石打算改革考試製度,他卻發表《議學校貢舉狀》和王安石唱對台戲,王安石當然不高興了,把他趕到開封做了一個推官。

王安石的算盤很精:當你被那些大大小小的事務纏在身上的時候,也就沒什麼功夫管我的閑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