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男人一台戲(上)(2 / 2)

宋仁宗認識王安石。

1042年,王安石參加高考。當他華麗麗的考卷呈現在主考官麵前的時候,主考官頓生一種觸電的感覺。他沒有更多猶豫就將之批為狀元卷子。

不過,卷子送到宋仁宗那裏發生了一點意外。

卷子裏有一句“孺子其朋”,周公訓成王的話,“你這年輕的小孩啊,自今以後要和群臣融洽相處”。宋仁宗讀來很不舒服,暗想:“你丫也太狂了吧?”朱筆一揮,打為第四名。

宋仁宗翻開萬言書,文風還是一以貫之的銳利、冷峻。宋仁宗雖然不太喜歡,也不得不誠承認:王安石說的太有道理了。但是人到中年的宋仁宗,此刻考慮得更多的是繼承人的事情——宋仁宗沒有兒子,整天被包拯追著問,煩都煩死了。

他歎了一口氣,把萬言書放一邊去了。

王安石沒有等到回複。他不能怪任何人,隻能怪自己沒有選對時間司馬光呢,被調回首都開封做了一名負責審判的幹部(推官)。

秋天,前宰相王旦的兒子王素到成都做一把手,青年蘇軾去拜會他,寫了《上知府王龍圖書》,跟他討論四川的交通問題。

第四幕

1060年,王安石來到群牧司,與先一年來到這兒的司馬光成了同事,同在群牧使包拯手下工作。

最初,這兩個年紀相若的年輕人可謂惺惺惜惺惺,關係好得不得了——就連租房子,王安石也願意與司馬光做鄰居。他們與呂公著、韓維來往甚為密切,一起唱K搓麻洗桑拿,被稱為“嘉祐四友”。

有一天,群牧司衙門裏的牡丹花盛開,包拯心情甚好,在花園擺下火鍋,請大夥兒喝酒、賞花。老包這人沒別的愛好,就愛喝點小酒,耍點小資情調。他不但自己愛喝,還動員其他人也參與進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

老包提著酒壺走到司馬光麵前。司馬光不喜歡喝酒,但還是乖乖的把酒杯伸出去。巧的是,王安石也對喝酒不感興趣,把杯子藏在懷裏,死活不肯給老包。

老包急了,破口罵道:“丫的你再不交出酒杯,俺把你給開除了。”

王安石冷冷的說:“你拿虎頭鍘也沒用。”始終滴酒不沾。老包也拿他沒有辦法。總不能真抬一幅虎頭鍘放旁邊吧?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做法,由此可以看出司馬光與王安石的處事風格。司馬光做事比較成熟穩重,善於隱忍。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改革,風頭正勁,他雖然持反對意見,但也極少與王安石做正麵交鋒,往往避其鋒芒。王安石則剛強執拗,在原則問題上絕不妥協。

蘇軾呢?他跟父親蘇洵、兄弟蘇轍正在從四川往京城而去的旅途。他們沿長江而下,一路上遊山玩水,寫詩做詞,不亦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