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有個包青天(1 / 2)

在古往今來的官員裏,他的知名度最高。山野小民,不知道宋朝有幾個皇帝的大有人在,沒聽說過他名號的人,寥寥無幾。

他的故事被編成小說、戲劇、評書,電視劇,電影,廣為流傳。1993年,台灣拍攝的電視劇《包青天》在中港台都掀起收視狂潮。電視劇的開頭,胡瓜用他那破鑼一樣的嗓子吼道: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麵無私辨忠奸。俠義展昭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

他就是北宋名臣包拯。

包拯是一個孝子。29歲那年他參加高考,金榜題名。朝廷派他到江西建昌縣做一把手。這個差事蠻不錯的,但包拯認為家中父母年歲已高,自己應該跟在身邊盡孝道,便奏請朝廷把自己的工作調動一下。這朝廷也挺人性化,滿足了他的心願,把他調到離家更近的安徽和州上班。可父母親仍然希望兒子在身邊照應。包拯想來想去,最後把工作辭了,在家裏安心的侍候父母。

父母雙雙辭世後,又過了5年,包拯才離開家鄉,到安徽天長縣做縣長,宣布自己在曆史舞台上正式粉墨登場,這時候,他已經是一位39歲的中年人了。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潛規則無處不在的國家。娛樂圈有,體育界有,學術界有,官場自也不當例外。在宋朝時候的端州(今廣東肇慶),這種官場潛規則是通過一種叫端硯的東西折射出來的。端硯是端州的特產,非常名貴。皇帝和國家高級幹部都愛收藏幾塊——就算不會寫字兒的人,放在書房裏也顯得特有文化——跟現在一些企業家喜歡在書房裏擺放精裝本《夢回宋朝》是一個道理。因此,每年端州都會進貢一些給朝廷。這樣也沒問題。關鍵是,地方官們往往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這些多收的端硯去了哪裏?十之八九被地方官拿去打點朝廷權貴,以換取政治籌碼。這樣就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這一切,在包拯來到端州後有了徹底改觀。

包拯在安徽天長縣做了3年縣長後被調到端州做一把手。他甫一上任就下令,嚴格限製端硯的生產數量,絕不允許手下幹部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他也高調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

3年後,包拯被調到京城任職,果然“悄悄的離開,不帶走一塊端硯”(歲滿不持一硯歸)。

公元1043年,包拯來到首都開封。上一次來到首都,還是15年前參加高考的事情。一般風景,兩種心情。彼時他還是一個忐忑不安的考生;如今已儼然一位初露頭角的政壇新秀。44歲的包拯,騎馬走在京城的青石板路上時,心中會是什麼樣的心情呢?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京城是一個大舞台。事實上,包拯人生中最精彩最華麗的篇章都是在這兒上演的。

不管是民間故事還是電視劇,都把重點放在渲染包拯斷案、破案的傳奇故事上麵。包拯確實在法院製度改革裏做了不俗的貢獻。在宋朝,老百姓到衙門打官司,先得托人寫狀子,還得通過衙門小吏傳遞給知府。如此就給衙門小吏們預留了尋租空間,一些訟師惡棍趁機敲榨勒索,導致老百姓打不起官司,嚴重妨礙了社會公平。包拯在開封做一把手就打破了這個規矩。他在知府衙門前設置了一隻鼓,老百姓要打官司,隻要把鼓一敲,知府衙門就大開正門,讓百姓直接上堂告狀。

看起來是一件小事情。其實非也。法律維護著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老百姓遇到困惑的時候願意通過訴訟尋求救濟,其實體現了對社會製度糾錯能力懷抱信心。假如人為的在訴訟渠道裏製造堵塞,會迫使老百姓尋求其他解決辦法,比如私刑,或者暴力等等。這些都是社會動蕩的源泉。

與包拯刑警隊長、法院院長的身份相比,他對國家更大的貢獻當是政治家身份;準確的說,是“彈劾”家。

1058年,包拯任職右諫議大夫,兼任禦史中丞。諫議大夫的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這是個很奇特的官,其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其既無尺寸之柄,但又權力很大,而這一切都取決於諫議大夫的意見皇帝是聽,還是不聽。而禦史中丞的職責是監察天下官吏,對三公、九卿有彈劾之權。在這兩個職位上包拯如魚得水,做得有聲有色。成績也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