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7次彈劾酷吏王逵,頂住各方麵的壓力,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宋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宋仁宗幾乎下不了台;他彈劾宰相宋癢——宋癢文采風流、道德高尚,實無過錯,包拯卻彈劾他身為重臣卻毫無建樹……
而包拯6彈“國丈”張堯佐的事跡,尤為精彩。
其時宋仁宗非常寵愛張貴妃,愛屋及烏,一年之中把她平庸無能的伯父連升四級,集組織部長、財政部長等四大要職於一身,這在北宋還是沒有先例的事情。
包拯第一個站出來進行彈劾,一些諫官也跟上抨擊。可張堯佐職位不降反升,這說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不屈不撓,連續兩次彈劾。宋仁宗心裏委屈啊:我一個九五之尊,提拔自己的國丈難道要看你們的眼色?他也來脾氣了,一意孤行要把“國丈”提拔為“宣徽使”。
包拯跟諫官們非常不滿,要求召開廷辯。廷辯,顧名思義,就是在朝廷上和皇帝展開公開辯論。
這裏囉嗦幾句。
在封建時代,皇帝無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而廷辯的存在,標誌著皇帝與臣民在某個特定的時刻是平等的(至少是近於平等)。否則的話,皇帝一個不高興,叫人把對方辯友統統拖下去砍了,然後宣布自己獲勝——廷辯就失去了所有的意義。
話說那日,廷辯在友好和諧的氣氛中展開,然後慢慢升級,直到最高潮。想想看,一群文質彬彬的文人,以口舌為武器,氣勢洶洶地“圍攻”皇帝,那場麵也真夠壯觀了。包拯說到動情處,站在宋仁宗宗麵前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宋仁宗一臉。宋仁宗氣得說不出話來,卻又無可奈何。下班回到宿舍,張貴妃探問消息消息,宋仁宗總算找到一個出氣孔,衝丫發了一通脾氣:“包拯向前說話,直吐我麵,汝隻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禦使乎!”
這樣就完了嗎?沒有。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包拯繼續彈劾。一彈再彈,終於把皇帝弄得不耐煩了,不再動張堯佐的職位了。後來張貴妃仙逝,此事方才不了了之。
包拯這種牛脾氣讓權勢階層吃不消,連宋仁宗都畏懼他三分。
有趣的是,包拯經常彈劾他人,自己也曾經成為彈劾的對象。這人是誰,他就是歐陽修。
張方平、宋祁先後擔任三司使,但很不幸,都被包拯彈劾下台。三司使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掌管財政大權,很有油水,多少人夢寐以求啊,無奈保險係數太低,尤其是在包拯緊盯著的情況下。因此位置就空置下來。宋仁宗跟大臣一商量,決定派包拯去做。包拯也沒意見。但這個時候歐陽修出來說話了。
歐陽修寫了一篇《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的帖子,認為包拯連續將兩任三司使彈劾下台,卻自己取而代之,會引起其他大臣的非議,以為包拯是為了私利而彈劾三司使。即使包拯光明磊落,也應該主動避嫌。其次,包拯對於朝廷這樣的安排心安理得,這說明他學問不深,思考不周。朝廷任用幹部,應該選用那些知廉恥、懂禮讓的人士。
歐陽修說的當然也很有道理。包拯聽了這些話之後,就上奏要求辭去這個職位;朝廷一時沒有更好的人選,不予批準。過了好長時間,包拯才去上任。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認為歐陽修與包拯有什麼罅隙,其實不然。包拯為人不苟言笑、過於嚴肅,得來了一個民間評價:要看包公笑,比黃河水變清還難啊。是以在朝廷中他屬於被嚴重孤立的一派,而歐陽修算是他少有是幾個知己之一。說起來,歐陽修還是包拯的伯樂呢。
歐陽修當年與包拯一起參加高考,卻不幸落第。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淪之後,開始了仕途上的陽光大道。當包拯經曆了10年宅男生活,重新回到公務員隊伍時,歐陽修已經做到負責官員選拔、差遣和考察的組織部部長,很有實權。同時,歐陽修的文名蜚聲海內,是文壇裏的當紅辣子雞。歐陽修提議朝廷重用包括包拯、王安石在內的四個青年幹部。包拯也因此逐步走向中央權力中心。
俗話說,惺惺惜惺惺。歐陽修對於包拯的評價也是最精準的:“少有孝行,聞於鄉裏;晚有直節,著在朝廷”。
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