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經百戰的楊業當然嗅到了空氣中血腥的肅殺之味。這時候,就算我這個軍事白癡的第一反應也是趕緊想法撤出這塊是非之地。但王先不這樣想,他要楊業率兵去打精兵強將雲集的寰州。他這樣想,可以理解為爭功,可老辣的潘美也持這種意見,就讓人想不通了。有人認為潘美嫉妒楊業,想趁此機會將之除掉——老實說,我不太讚同這種觀點。但我也想不到更符合情理的理由。
總之,楊業這個孤獨的雞蛋到幽州碰了兩下,果然沒碰贏。狼狽的撤回來,退到陳家穀。按照計劃,此時潘美和王先的援軍應該埋伏在當地,搞好了還能咬遼軍一口。可惜計劃跟不上變化。楊業眼睛都望綠了,都沒等到一兵一卒的援軍——如大家已經猜到了那樣,潘美和王先兩人已經腳底抹油,先溜了。
援軍沒來,敵軍倒是如期而至。這場發生在金沙灘的惡戰極為慘烈。有多慘烈?雁門關附近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他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太慘了。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一個不知情的人順手點了一出《金沙灘》。開戲前,風和日麗。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候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隻好鳴金收兵。
風沙過後,觀眾的情緒稍微穩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刹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都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村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就演別的戲,別讓他們不高興。”
在這場惡戰裏,楊業兒子七郎戰死,楊業自己被俘,絕食而亡。
楊業曾經表揚六郎楊延昭,說:“這孩子最像我。”六郎果然像他,繼承了父親的雄心壯誌和愛國主義情懷,為宋朝頂起了半邊天。
到了第三代,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也是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不過他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基本上處於防禦狀態。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複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
楊家三代人對宋朝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宋史》對楊家的事跡著墨了了,反而還不如《遼史》中寫到楊家的地方多。比如,宋朝方麵將奪取山西四州的功績,全算在潘美頭上。而在《遼史》中卻記載是楊業奪取了這些城池。遼國與楊業交鋒多年,確實知道他的戰績,應該說更接近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