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槍(下)(1 / 2)

我一直認為,宋朝對老楊一家是有所虧欠的。

楊業會打仗,這不假。因此宋太宗趙光義也對楊業充滿期待。他把楊業和潘美派到山西邊境防禦契丹。在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糊塗到頂的安排。潘美也是宋朝的一位名將,趙匡胤打江山的時候就跟著趙家兄弟混了。我理解邊關對於宋朝的重要性,趙光義的原意也是期待強強聯合。可惜1+1未必就會得出大於或者等於2的結果,在一個蹩腳的學生哪裏,得到負數而已大有可能。

原因是:楊業是個倔老頭子,潘美也是一個不怕人的狠角色。當這兩個人湊一塊兒的時候,是很難有和諧之音的。打個比方,一個羅納爾多可以讓巴塞羅那絢爛璀璨,可惜,如果11個人都是羅納爾多這樣的大牌,巴塞羅那離墮落也就不遠了。

當然,如果僅僅是主將不合,也就罷了。偏偏這場戲裏還**一個小三:監軍王先。

監軍製度不是宋朝的發明,從春秋時期開始,對於擔任將軍的戰地指揮官的種種監督、防範製度也就開始形成,到宋朝發揚光大。我們知道,宋朝是一個講究權力製衡的朝代。而且,他們的權力製衡很有特色——不是大官管小官,而是小官管大官,換成文縐縐的書麵語就是:自下而上的監督機製。這種機製的先進之處就在於,連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是想幹嘛就幹嘛,他也要受到丞相、台諫官等的牽製。因此,終宋朝一代,沒有出現什麼大的腐敗分子——如你所知,這並不是因為宋朝的官員道德素質特別高的原因。

對於掌握軍事權力的將帥,宋朝以監軍進行牽製。這種製度的好處是避免將帥權力過大,成為心腹之患;壞處呢?下麵會慢慢講到。

楊業接受任務後就在邊關大興土木了。他修的不是別墅,而是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陘塞、茹越寨、胡穀寨、大石寨6個兵寨。這6個兵寨將楊業的軍事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事實證明也非常有效:在大多數都是以寡敵眾的情況下,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俗話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戰功顯赫的楊業讓一些同僚很不高興。在今天,你要是做出了了不起的業績,比如給公司接了一張大單,多半會有同事到領導那兒去打小報告。這就是所謂的“辦公室政治”。此事古今同。因此,這些心胸的同僚把小報告打到皇帝那兒去了。宋太宗很聰明,他沒說什麼,而是把這些匿名信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但是,宋太宗再信任楊業,也無法或者無意減少監軍王先對楊業的牽製。

山西省懷仁縣城南30公裏處有一個叫黃花梁的地方,這兒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春暖花開的時節,田野裏滿山遍野的開滿了油菜花。什麼?沒聽說過這地方?你總聽說過“金沙灘”這個古戰場吧?

沒錯,黃花梁就是金沙灘,金沙灘就是黃花梁。

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為了徹底解決契丹這個經常對邊境進行騷擾的流氓國家,出動大軍北伐。這次北伐的排場很大,分成了三路。武俠小說裏常有這樣的描寫:“隻見女俠杏眼圓瞪,直攻淫賊上中下三路。”說的就是這種情形。不過這種排場往往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很快,東路遭遇了契丹的毀滅性打擊,大敗;而中路聽道此消息後,不戰而潰。隻有楊業和潘美帶領的西路軍勢如破竹,直搗敵人腹部地帶。按照原計劃,三路大軍應該會師於幽州,可當有兩路都半途而廢的時候,剩下的這一路就不應該叫“直搗黃龍”,而是叫“孤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