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宋軍趕到太原城,兩軍二話沒說,又是開打。
從數量上來說,宋軍是北漢的數倍,從質量上來說,宋軍已經擁有了訓練有素的騎兵和火槍。雖然當時的火槍不能造成太大的殺傷力,但足以給北漢形成相當大的心理陰影。
無奈,在劉繼業的英明指導下,宋軍硬是拿這塊硬骨頭沒轍。
怎麼辦?撤回去?那多沒麵子。就這樣死撐?一來幾十萬軍隊吃飯不好解決,二來士兵離家太久,難免想老婆,嚴重影響戰鬥力。就在這個進退維艱的時刻,一個叫陳承昭的下級官吏想了一個辦法——從軍事角度上來看,這是一個絕對理論上的絕殺(來自黃健翔語錄,謝謝)!
太原是一個好地方,依山伴水。水就是汾河。從位置上看,太原要低於汾河的高度——讀到這裏聰明的讀者想必已經恍然大悟了。沒錯,水攻。
接下來,宋軍幹的事情就是一樣,挖溝。具體做法就是從汾河開挖,目的地是太原城。這事兒關羽當年幹過,有師父帶頭,趙匡胤幹起來也是輕車熟路。
很快,汾河之水就引到了太原城下。說時遲那時快,汾河如萬馬奔騰般湧向城牆,越漲越高,太原變成一座孤島,危在旦夕。這下麻煩了,看著城外不斷高漲的水位,以及牆根處不斷的裂縫管湧,城內一片大亂。
劉繼業也無計可施。就在他們開始商量投降的時候,事情又發生了轉折——契丹派來的援兵到了。對於宋軍這麵來說,這可不是好消息。最終可以用四個字來描述:功虧一簣。
權衡再三,趙匡胤終於撤軍了。
真正的壞消息是趙匡胤回到京城後等來的。
原來,宋軍撤走以後,北漢把太原城內外的積水排出,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大段大段的城牆在逐漸幹燥後轟然倒塌。見此情景,不僅北漢君臣倒吸一口涼氣,就連遼國使者也感慨:“要是宋軍先淹城,緊接著排水,太原城早就完了。”
聽到這個消息後,據說趙匡胤氣得三天沒吃飯。
趙匡胤終其一生都沒啃下北漢。這個任務隻能交給趙光義了。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經過充分準備,再次北伐。
這次趙光義是下了血本,砸鍋賣鐵,親自率領舉國之精銳,進攻太原,目的隻有一個:徹底把北漢從地圖上抹去。
宋軍到達太原,跟北漢玩持久戰,日日攻打,時時不息,同時派兵奪取唐明鎮,盤踞在石嶺關,先是打敗契丹援軍,再逼降北漢主要軍事統帥範超、郭萬超等。北漢皇帝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窘況下,隻好舉起了白旗。
此時,劉繼業還在率軍苦戰不已。宋太宗也很佩服這個牛人,讓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勸降,現身說法。楊業聽說連老大都投降了,才“北麵再拜,大慟,釋甲來見”。
這樣,劉繼業(楊業)從此就是大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