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隋朝,隋文帝是一個不好惹的主兒。他派出大兵,把契丹趕出了漠北,去沙漠裏曬日光浴。
野蠻始終要向文明進化的,契丹也不例外。經過與中原多年的交鋒與交流,契丹人也明白了,光靠搶劫是混不出世道的。因此,在唐初,契丹人派了一個部族首領到長安來朝覲。李世民按照賞賜外臣的禮節,賜給他一套鼓樂儀仗,稱之為“契丹”。從此,這個偏遠的少數民族政權,就跟著唐朝混日子了。
後來唐朝衰落,繼而崩潰,中原進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五代十國時代。契丹就趁此機會渾水摸魚,擴充勢力,加之他們遇到了一個好的領導耶律阿保機,很快就成立了國家:遼國。在耶律阿保機和後代耶律德光的帶領下,遼國從石敬瑭手中騙到了燕雲十六州,這讓之後建立的宋朝失去了安全屏障。
宋朝成立後,趙匡胤采納趙普的“先南後北”的建議,與遼國之間沒有大規模的衝突。遼國軍隊則不斷的對宋朝邊境地帶進行小規模騷擾。他們采取遊擊戰策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像牛皮癬一樣討厭。
在收拾了南邊的南平、後蜀、南唐等小國後,趙匡胤開始拿北方的北漢開刀了。但每次打得北汗岌岌可危的時候,遼國總會插上一拐子。
宋太宗趙光義接班後,一咬牙,終於幹掉了北漢。這樣,宋朝遼國也就到了麵對麵算總賬的時候了。
從公元979年宋太宗率大軍攻打遼國,到1005年兩國簽訂顫淵之盟,二十幾年裏大戰小戰不斷,彼此之間已經殺紅了眼。因此,當蕭遠山帶著妻兒出現在雁門關的時候,才會被以少林武校校長玄慈為首的中原好漢迎頭痛擊——管他是不是真去搶劫《易筋經》的,先海扁一頓再說。
同樣,如果有中原人士出現在遼國國土上,也會遭到無情的殺戮。
我有時候想,如果喬峰(對不起,我始終不願意叫他蕭峰)生在寬容的唐代,他不會成為悲劇人物;如果他生在無外敵虎視眈眈的元朝,他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其實喬峰的這種身份焦慮,我也遇到過。
從1995年到現在,我一直暫住在廣東。當那些治安隊員在路口盤查暫住證,我不得不遠遠避開的時候,心裏也是充滿了這種焦慮。喬峰是契丹人;我是重慶人。喬峰暫住在宋朝;我暫住在廣東。喬峰受盡中原俠客的奚落;我看盡當地村民的白眼。我比喬峰幸運的是,我還可以回到千裏之外的家鄉,而喬峰卻隻能用一把斷箭插向胸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