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段氏困境(1 / 2)

高升順對中華軍進剿的失利讓大理舉朝震驚,高升順本人也突然一病不起,來到大理國都陽笡咩城(今雲南大理)之後,先是拜望了族兄高升泰和高升祥兄弟,然後一紙《罪己疏》上呈段思廉後便在府中養病,足不出戶。

這天,正是段思廉禮佛整一個月後第一次上朝,這一個月,皇帝的神色倒是紅潤了許多,比上個月精神也要好得多,可惜再好的精神頭迎來的也隻是個壞消息,當董葉瀾跪在大殿下首,手捧著幾封邊關急報的時候,盡管禮佛一月,段思廉心裏還是咯噔了一下。

“皇上,臣奉聖命率軍與高將軍前往會川都督剿匪,不慎落入敵人圈套,以致十萬王師敗績,高將軍也無力回天,如今那賊已經乘勝又占據了會川府,善闡府,會川郡守趙福監府事被擒,善闡節度使李朝立殉國……”董葉瀾讀到這裏,聲音漸小,其實這場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大理全軍上下戰士普遍的存在輕敵心裏,而自己正是由於輕敵才在敵後遭遇慘敗,三萬大軍竟止跟著自己的親兵百餘人得以返朝,對此,董葉瀾深感慚愧,現在造成這種局麵,自己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陛下,此一敗,微臣有推卸不了的責任,請陛下責罰!”說著董葉瀾一邊雙手高舉邊報,一邊全身伏地,以示服罪。

“董愛卿先行平身,勝敗乃常數,況且這一敗也不能全責怪你一人。”段思廉安慰董葉瀾道,平素裏他也非常欣賞董葉瀾的為人,有些時候跟自己倒有些想象。

侍立在旁的盧林兒已經快步走到殿下,從董葉瀾手中接下戰報,董葉瀾伏地拜倒:“謝吾皇恩典。”說著緩緩站起身,退到一旁。

段思廉接過戰報,細細地看了起來,按照戰報上的說法,那中華軍似乎並不僅僅是一介兵匪留賊,其實力也絲毫不弱。段思廉放下戰報,朝朝堂中的重臣道:“諸位臣工可有什麼應對之法?”

首先出來的是幕爽久讚(相當於兵部尚書)鄭國泰。也就是當初向高升泰推薦董葉瀾之人,因懼怕此事被董葉瀾遷怒,連忙出來道:“陛下,微臣以為這中華軍即是從大宋而來,其在我國境內肆虐必定與大宋也有些關聯,不然董大人也不會在與大宋交界出遭遇伏擊,董大人與高將軍也隻是遭人暗算而已,不宜治罪。”

“鄭大人所言不實,據老臣所知,那中華軍跟大宋朝廷也不對付,應該是被宋朝驅趕至我處,若似鄭大人所說,那宋朝何不直接發兵來討,何必多此一舉,派些流兵來?就算宋人想要借刀殺人,那也不必偷偷摸摸在後路偷襲董大人啊,中華軍壯大了,於宋有何好處?以老臣看,此一敗,全敗在高、董二人輕敵大意,用人不善之上。若不予以懲處,則國家法度何在,那些戰死沙場的將士又如何交代?”說話的是國師(大理國的監察觀,相當於宋朝的禦史)趙方卓。此人一向耿直敢言,平時誰的麵子都不給,包括掌握朝政的高氏,但是奇怪的高升泰之父,前清平官高智升一直將其留用在朝,高升泰有鑒於此,也一直沒有對趙方卓加以打壓。

“卓老話雖然在理,然而法不外乎情,高將軍一生為國為民,南征北討,功勞甚大,況又是清平官督爽大人之族弟,而董大人更是董羅什老大人的嫡孫,又是都爽大人的愛婿,聖人自古便有法不加於尊之教導,因而不宜治罪,因當好好加以撫慰才是。”九爽之一的禾爽參讚(大致相當於農業部副部長吧,跟大宋的戶部有些類似)張正真此話一出,頓時引來朝堂內不少官員的側目,這種馬匹拍的太裸了,誠然他說的沒錯,以高升順和董葉瀾兩人身份,再加上段思廉的性情,根本不可能會出現加罪的可能。

而此時令眾人感到奇怪的,作為間接關聯人的高升泰和董羅什卻都默默不語,好像此事根本於他們無關一樣,其實這也難怪,既然本沒有被懲罰的可能,再說廢話有什麼用呢。

但是趙方卓卻不這麼想,正要出言反駁,卻被段思廉製止,“趙愛卿,朕明白你的意思,但是鄭愛卿和張愛卿也言之有理,依朕所見,就各罰高愛卿和董愛卿秩五百石,以儆效尤,愛卿以為如何?”

這種無關痛癢的處罰當然不能讓趙方卓滿意。“陛下,臣……”

“好了,此事朕意已決。”段思廉不想在此事上再去糾纏,趙方卓見皇帝不耐煩了,也隻好哼聲退到了一邊。朝堂中頓時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