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佛塔(1 / 2)

據說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五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

這大孚靈鷲寺的主殿也即是文殊殿,此殿占地頗廣,重簷廡殿頂,周有大柱環繞,氣勢磅礴。殿台之上,供奉著千缽文殊銅像,這尊銅像造型奇特,頭上有頭,共壘疊五個頭形,兩邊伸出許多手臂,統稱千臂,其中有兩條大臂舉上頭頂,托著一尊聖像,這就是文殊菩薩的多種法像。

此時就在這文殊殿上,五台山的各寺院僧尼都身披袈裟,彙聚到這裏舉行禮佛儀式。大殿內誦經唱讚,伴隨著法器音響,殿內殿外一派莊嚴隆重場麵。

智緣法師向薩守堅介紹道:“西天佛國超戒寺大上座無極自在法王阿底峽、東瀛日本天台宗師延曆寺總持院成尋、高麗王朝以王子身份出家的世僧統義天這幾位高僧大德近日來到我大宋,這是百年來中土佛門的盛事,所以在本寺方丈倡議下,中土的眾高僧將舉行一係列大法會與國外高僧共同弘揚佛法。五台靈鷲、天台國清、東京相國、鎮江金山、嵩山少林、西湖靈隱等舉國十大名寺都將派代表參加,這第一場十寺法會就將於十日內在我大孚靈鷲寺舉行,現在本寺方丈正與五台山的其它寺院高僧們準備法會。”

薩守堅歎息道:“想不到佛門中有此盛事,實在可喜可賀。慚愧,我此次來實在是給貴寺增添了許多麻煩。”

智緣未等回答,殿內傳來一個慈和的聲音:“真人說哪裏話,道出一門,法無二致,真人如果能夠參加佛門盛典,共同來印證大道,才是佛門幸事。”一個白眉老僧從文殊殿中步出,正是靈鷲寺方丈,位列中土十大名僧之首的契嵩。

雙方見禮,智緣向契嵩轉達了薩守堅的來意,契嵩道:“阿彌陀佛,想不到以真人的無量道法,竟然還是遭遇了邪魔外道的暗算,老衲通過禪心觀望的天下有道消魔長之勢難道應驗了麼。”

原來這契嵩身為一代高僧,一身修為幾不遜於華山聖地的掌教高道張伯端,近日來也是感應到天下間劫變已生,有道消魔長之勢,這才要借外僧訪華之事,舉行十寺法會,擬借此來弘昌佛法以攘魔衛道。未想到佛會未曾舉辦,先看到正道中的大高手、道家護法靈官薩守堅受創,不由得憂心仲仲。

薩守堅說道:“大師不必擔心,那些妖邪還沒有達到威脅我正道生存的程度,我也隻是受了暗算負了輕傷,安心靜養一段日子就好。隻是我急於對付個幽冥界的厲害人物,才想到五台山來,希望借助佛門法力盡快恢複,隻是未想到大師正在主持十寺法會,實在是機緣不巧。”

契嵩道:“真人說哪裏話,有道是紅花綠葉白蓮耦,三教本來是一家,華山聖地是我中土正道巨擎,真人有事需用我靈鷲寺,我五台山上下萬餘僧眾必定是全力以赴。這樣吧,就請真人馬上到我寺塔院修養,老衲這就與智緣師弟合力施展‘大菩提功’助真人療傷。”

薩守堅道:“大師正在主持法會,不敢有勞,我的傷勢不重,有智緣上師相助就可以了,就請智緣上師與我同往吧。”

契嵩想了想,佛家百年才有一次的盛事——十寺法會就要召開,也確實難以脫離,當下就要智緣陪同薩守堅前去塔院。

靈鷲寺的塔院因院內聳立的高入雲天的大白塔而得名,此塔的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拔地而起,淩空高聳,懸以銅鈴,風吹鈴動,清脆悅耳的叮叮鈴音回蕩在台懷上空,有氣蓋山河、一覽五台之慨。

智緣介紹說:“釋迦牟尼佛滅度,其法身煉就成八萬四千個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土有十九座,我靈鷲寺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此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由佛國高僧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也是我寺最有佛法力量的所在,這也是敝寺方丈請薩真人來此修養之意。”

薩守堅眼見這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精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高約二十丈,塔尖為一寶瓶之形,之上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而隱隱感受到大白塔散發著一種祥合的力量,臨之如飲甘霖,如沐春風,侵入體內的陰毒似乎被它消抵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