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段(1 / 3)

最後說,這是一個重大使命,你設法到那裏,根據需要該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納爾遜到上海後,將5萬美元交給了中共上海局負責人。共產國際遠東局負責人尤爾特到底還算了解一些情況,他否認毒氣戰是蘇區的主要威脅,對共產國際除了防毒麵具之處便沒有別的指示,他感到甚為失望。納爾遜已經沒有了“該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必要, 1933年10月便乘輪船返回美國。 1934年春季,共產國際又派來美國共產黨人尤金?丹尼斯來華擔任國際代表。這正是第五次反“圍剿”的困難時刻。尤金身上帶有一份在莫斯科擬定的反“圍剿”作戰計劃,準備讓江西蘇區貫徹執行。看到這個計劃的人很少,所以詳細內容恐怕無人能夠講出來了。留下來的一些情況是,連攜帶這個計劃的尤金了解了一些當地的情況後,也開始對他的中國同事嘲笑那些“在別處製訂好行動計劃的顧問們”。1934年夏趕到的妻子佩吉?丹吉斯諷刺自己的丈夫:“那你不也是這樣一個人嗎?”尤金開口一笑,說:“是,跟別人一樣。”但又說:“至少我試圖了解這裏所發生的一切。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國家,我們聽取了這裏人們的意見,我們已經學到了他們的經驗。共產國際的決議是指導路線,但不是指示。”勝利從來不是鼓掌鼓出來的,不管掌聲有多麼熱烈。它也不是計劃製訂出來的,不管計劃有多麼詳實。王明和那些隻會在金碧輝煌的莫斯科會議大廳鼓掌歡呼的人們,真應該看一下中國工農紅軍是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戰鬥的。1934年7月上旬,各路敵軍向中央蘇區的中心區發起全麵進攻。局麵越來越緊迫了。8月5日,北路敵軍9個師,在飛機、炮兵的強大火力支援下,向驛前以北地區攻擊前進。我紅三軍團主力和紅五 軍團一部在高虎腦、萬年亭到驛前約15公裏縱深內,構築了5道防禦陣地進行固守。蔣介石特地從南京調來德國造卜福斯山炮12門。卜福斯山炮侵徹力強,最遠射程為9公裏。

蔣介石、陳誠企圖依靠卜福斯山炮的強大侵徹力,對紅軍工事進行破壞性轟擊,為其步兵開路。除卜福斯山炮營外,蔣還增加了稅警總團迫擊炮營、炮兵訓練處山炮第一營、第二 十三師重迫擊炮連,大大增加了炮兵的攻擊力量。 7個師敵人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發起進攻。在蠟燭形陣地,攻擊者是蔣軍邢震南第四師之兩個團。防守者是紅四 師第十團第三營。邢震南及兩個團長後來不知後終,紅四師十團三營長是50多年後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在保護山陣地,攻擊者是陳誠最為精銳之主力黃維第十一師,防守者是四師十二團,該團中有後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以天不怕地不怕著稱的戰將鍾偉。但那場戰鬥卻是陳誠的天下。在敵人炮火猛烈轟擊之下,紅軍陣地工事全部被炸塌,機槍被炸壞。血戰至下午,蠟燭形陣地的三營損失嚴重,張震帶著全營仍然能夠戰鬥的人堅守在一條交通壕內,準備用刺刀同敵人作最後一拚。保護山陣地盡管放上了全軍聞名的紅五連,但在敵人優勢兵力、火力壓迫下,陣地還是失守了,紅五連大部壯烈犧牲。紅軍十日內傷亡2300餘人,內含幹部600人,不得不放棄驛前以北的全部陣地。盡管9月1日至3日,朱德指揮林彪的紅一軍團、羅炳輝的紅九軍團取得溫坊大捷,殲敵一個多旅,取得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一次難得勝利,但被動局麵已無法改變。到9月下旬,中央蘇區僅存在於瑞金、會昌、於都、興國、寧都、石城、寧化、長汀等狹小的區域之內。王明以為隻要解決了防毒麵具,反“圍剿”就能勝利。他在莫斯科起勁地吹噓“截至聯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會召開時,蘇維埃中國的總麵積已達1348180平方公裏。僅固定的蘇區麵積就有681255平方公裏,比法國的麵積大 19.1%,比德國大31.3%,比日本大54.15%。比英國大64.5%。現在,紅軍的正規部隊已有350000多人,非正規武裝支隊有600000人,這還不包括有數百萬人參加的各種半軍事性群眾組織”。曆史的結論是:自稱“100%布爾什維克”的王明推行的左傾路線,使蘇區紅軍損失90%,根據地損失100%。